经济贸易公司介绍:
经济贸易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公司人员大多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高校,并在经济贸易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公司领域有丰富的翻译经验。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在中外互译工作中,要求对两国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专业术语等有更加深入的把握,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达到及时、准确、规范的要求
, 我公司是一家专业经济贸易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公司
,在多种领域有丰富的学术翻译经验。我们翻译公司翻译人员都经过严格测试,大多有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都具有良好的翻译能力。
经济贸易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公司项目组成员对翻译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专业术语等都有深入的把握。为每位翻译客户提供高质量、快速度的翻译及服务。凭借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和独特的审核标准已为各组织机构及来自全球的公司提供了高水准的翻译,较多的公司还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
经济贸易的本质
贸易全球化的产生和表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史上发生了改变世界贸易环境的四件大事。一是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无一例外地向市场经济转轨,走上了私有化、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也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束了全球“两个平行”市场相互分离的格局。二是原关贸总协定发起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历时九年,终于在1993年12月15日达成协议,形成了《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是1992年12月3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成为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四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由于中国的正式加入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环境的改变使商品贸易更易突破国界的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经济的融合。这几件大事和西方国家史无前例的经济自由化浪潮结合起来形成了真正的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总量增长异常迅速。从1840年到一战前,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在6%以下,而二战后则达到6.7%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总额更是不断突破新高。目前,全世界GDP总额在30多万亿美元,而世界贸易占其1/4左右。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5%。2000年,这一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此后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2001年世界贸易出现负增长。根据2004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所占比重最大,为13%。德国以9%的比例居第二位,日本以5.6%位列第三,中国紧随其后,所占比例为5.58%。虽然石油价格高涨,但2004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仍超过2003年,达到8.5%。
(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经济关系日趋紧密。1820年贸易依存度即出口占世界总产出的比例仅为1%,而到1913年已升至8.7%。1950年世界各国按商品出口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只有6%,1985年增加到9%,1992年提高到16%,1995年达到了18.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贸易依存度的上升趋势特别明显,1985—1995年10年间,世界出口依存度上升了一倍多,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中,除中下等国家有所下降外,其他各类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贸易依存度超过了20%,21世纪以来更是接近25%,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全球贸易增长快于经济增长。1983~1993年的10年中,世界贸易年增长率高出世界经济年增长率3.5个百分点;1994年和1995年则高出5—6个百分点。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4.24%,而世界货物贸易则增长了10.1%。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4.75%,而世界货物贸易则增长了16.1%。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已明显地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趋增强。
(四)国际贸易结构明显升级。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上,货物贸易比重日趋下降,服务贸易比重逐渐上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17%上升到2003年的20%左右。在货物贸易内部,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快速上升。1950年,二者的比例为57:43,1973年为38:62,到1987年为28:72,2003年则为21;79,工业制成品居绝对优势㈤,成为世界贸易赖以发展的基础。
贸易全球化不仅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性贸易集团还相应建立了确保贸易自由、公平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从广度上看,贸易全球化已经把工业制成品、农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工等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自由流动纳入许可范围,并且从政策上给予便利。从深度上看,不仅表现为各国在贸易安排方面关税税率的降低或取消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或拆除,而且还表现在共同经济运行规则的确立与超国家经济组织的建立上,《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分别对全球性和区域性贸易自由化做出了具体安排。世界贸易组织、欧共体委员会等世界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制定和调整共同的贸易政策、调解和仲裁贸易争端、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与国际贸易大发展不协调的是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了以诸如环境保护标准、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等环保与技术壁垒,以及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采用比传统关税壁垒更加隐蔽和“合理”的方式在国际经贸领域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实行贸易保护,从而维护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拥护者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受害者则多为发展中国家。如仅仅推行环境标志一项,就对中国造成每年约40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及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的旗帜下,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但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而且还具有手段上的欺骗性以及战略上的进攻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但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夺取了市场份额,提高了本国竞争优势,而且还博得了保护世界环境和资源的美誉。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仅通过发达国家的单边政策措施得到实现,而且还通过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世贸规则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例如,为了落实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关税估价、卫生防疫、植物卫生和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三项协议的要求,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至少需要花费15亿美元,相当于许多最不发达国家一年的发展预算。况且,有关融人世界经济的不少规则与市场经济原则毫不相干,不过是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一些双边和地区贸易协议更是为了提高“市场准人”标准而对发展中国家强加苛刻的条件。而且,现行的贸易制度使许多最贫穷的国家并未分享到世界贸易强劲增长的成果。过高而反复无常的汇率,缺乏效率的银行体系,落后的基础设施,无疑加大了穷国的出口成本,降低了穷国的出口创汇能力。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据估算,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巨大代价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每年得到的国际经济援助。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补贴加起来将超过非洲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取消这些补贴,发展中国家将得到比现在多三倍的好处。贸易保护主义使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烈。
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一)贸易全球化建立的基础是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战后各国的产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国际分工体系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水平分工为主。但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近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其中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领域相对狭小,而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当前南北之间的国际分工仍保持了农业和工业、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垂直分工的格局。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和控制工业制成品的生产,高新技术部门及其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以及新型的服务行业。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国家的独立,但其生产结构仍然是单一经济,从而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等方面严重依赖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难以完成,经济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仅使南北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利益极不平衡,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料或初级产品的依赖在逐步减弱,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的依赖却在不断加深,从而形成国际分工中新的依附关系。
(二)贸易全球化的内容是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交换关系。南北双方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它们在国际交换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也截然不同。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倚仗自己在资金、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提高其出口的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压低进口的原料或初级产品价格来盘剥和压榨广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使以原料或初级产品为经济支柱的发展中国家蒙受巨额损失。同时,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新的合成材料层出不穷,各种节能省料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贸易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必然导致南北之间对交换的依存程度不同。在商品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出口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存度高达3/4~4/5,而发达国家出口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依存度仅为1/5~1/4。在服务贸易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国又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进口国,即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这种不对称的依存程度,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交换中处于主要的、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的、不利的地位。
(三)贸易全球化的规则是由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制定的。在大多数殖民地或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后,西方发达国家已无法继续采用过去那种直接的统治和剥削方式。于是,它们便转而采取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和签订专门协定的方法,力图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以它们为主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或机构中,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形式下继续受国际垄断资本的影响和控制。这些组织主要是受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金融领域,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金融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各成员国在参与决策时不足一国一票,而是按各国向其认缴的份额和股本多少而定,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2003年发达国家的份额占60%以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份额不足40%,其中美国一国的份额就占了18%,实际上拥有了绝对的否决权,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有85%以上的赞成票支持。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维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往往重视不够甚至不予考虑。在国际贸易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标榜以相互减让关税、取消关税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为目的,但其许多举措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国家就国际贸易问题讨价还价的场所,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近年来,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进一步增长,发展中国家在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支配地位并未发生改变。如尽管世贸组织加强了贸易争端协调机制,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动辄进行单方面贸易制裁的做法依然威胁着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弱小国家对贸易大国违反协议的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的报复手段,而发达国家会经常以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劳工待遇等问题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总之,迄今为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支柱。
(四)贸易全球化的结果是南北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人类今天创造的世界财富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但全球两极分化也是史无前例的。1999—2003年,占世界人口17%的24个发达国家占了全球GDP的80%;最富国人均GDP(美国,30600美元)是最穷国人均GDP(埃塞俄比亚,100美元)的300倍。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从1970年的25个增加到2003年的51个。这些国家有6.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0,但其收入和贸易量只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零点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发达国家步入了信息社会、数码时代时,这些地方却恍如隔世。
贸易全球化的不平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国际贸易规模的增大扩大了全球市场规模,把全球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国际贸易活动的核心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支配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基本状况并未改变,而且工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不断下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进出口国和服务出口国,2003年其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量的11.3%,商品进口占世界进口量的20.9%。2003年,进出口总额排名前6位的发达工业国,其商品进、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7%和43%,服务进、出口的份额分别为43.9%和43.8%,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根据世贸组织的估计,到“乌拉圭回合”实施后的2005年,世界出口将增长23.5%,收入将增加5100亿美元。其中,美国货物出口增长21.7%,欧盟增长19.4%,日本增长8.3%,欧盟和美国的收入增长额最高,分别为1224亿美元和1161亿美元,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将导致发达国家出口的大幅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阿兰·鲁格曼的研究表明,处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极关系中的国家占据1996年世界出口总额的57.3%,进口总额的56.5%,而非三极关系中的国家的出口和进口占世界总量的43%。
即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获益最大的还是发达国家,因为世界贸易规则从被制定之日起,就体现了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战后世界贸易的第一个制度框架——关贸总协定,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手设计建立的,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很少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资源初始不平等,国际贸易规则表面上公平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因此,从贸易全球化的不平衡中可以看出,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服务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值需要。贸易全球化下国际交换关系的本质是维护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剥削,在多方面限制和阻碍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致使国际经济关系严重失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在经济领域内强行推广西方社会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把是否接受这一套作为提供援助、进行合作的条件。不改革这种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交换关系,世界经济就难以走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