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文化
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处于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5′40″—48°36′34″之间,东南西北分别与阿荣旗、黑龙江省甘南县和龙江县、扎赉特旗、阿尔山市、鄂温克自治旗、牙克石市为邻,是呼伦贝尔市与外省交流的窗口,地理位置优越。市境东西宽210公里,南北160公里,全市总面积16926.3万平方公里。 扎兰屯经济发展 扎兰屯市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面向东北三省,与黑龙江省毗邻,是呼伦贝尔市向东开放的窗口。扎兰屯市交通便捷,是国家南北通道的必经之处。欧亚大陆桥滨洲铁路贯穿全境,内蒙古阿荣旗—广西北海省际大通道和301、111国道在此交汇。市区距黑龙江齐齐哈尔民航机场仅120公里,哈尔滨市和满洲里口岸均可当日到达。扎兰屯既是俄蒙商品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满洲里口岸辐射全国各地的潜在中心。全市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人口43万。市辖16个乡镇、6个办事处,1个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 扎兰屯的自然资源富集,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优势。拥有耕地260万亩,草场419.2万亩,森林46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近千余种。盛产玉米、大豆、白瓜籽、甜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糖料基地。地下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硅石、石墨、煤、重晶石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猎栖息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此屯兵扎寨,金长城横贯南北。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险、石怪、水秀、林茂、兽奇、鸟异,素有“塞外苏杭”、“北国江南”之美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工农业产业关联度高,与东部经济的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较大。俄罗斯木材、粮食、牲畜、农机等有型市场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工商业中心。 扎兰屯市地处祖国西部和东北部之间的交汇地带,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按行政区划属于西部大开发范畴,按经济区划又是东北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更独得国家“东北振兴”计划强力拉动的便利,优越的区位环境使扎兰屯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扎兰屯史建于1691年(康熙30年),因清朝在此设立扎兰衙门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修筑通车后,扎兰屯地区人口渐繁,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立布特哈旗,1949年布特哈旗为呼伦贝尔盟(呼纳盟)辖区,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布特哈旗改建制为扎兰屯市,为县级市。1984 年1月正式实行市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各项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乡经济建设扶摇直上,改革开放使扎兰屯市焕发了蓬勃的生机。1986年,扎兰屯市被列为开放城市,1988年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使扎兰屯市步入了全方位开放的轨道。 发展状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扎兰屯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为中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奋进,谱写了不畏艰难、敢于胜利的壮丽篇章,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历程。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23亿元,是1978年的9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49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9倍、8倍、11倍、10倍,全市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牧业富市,构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第一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施“乳肉草药”战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彻底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种植业的局面。2003年高油大豆等重点项目产效喜人,出口创汇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全面启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粮经饲比例为3:4:3。畜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00万大关,达到105.97万头(只口),奶牛存栏3.53万头,产奶量7万吨,分别是1983年的3倍、13倍、16倍。 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依托工业项目拉动,加速结构调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工业开发区为载体,构筑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新格局,使工农、工牧、工林相互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发展。2003年扎兰屯市工业经济在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工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3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3%、86.6%。 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兴市,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确立了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全面建设和开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比上年上升4.8%;旅游业总收入2600万元,比上年上升129%;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17亿元。 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为34%,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保证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实施机构改革,强化了服务职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2003年全市共引进域外资金5.72亿元,外贸出口创汇累计完成303万美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文明城、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三城”创建活动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顺利推进,城市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建市以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3亿元,其中1999年-2003年投资1.6亿元,占建市20年总投资的70%。城市绿化面积达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5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科技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83年建市以来,全市共获得科技进步浆11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30项。教育、科研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保持社会政治保持全面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的激励和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教育事业 扎兰屯市现有学校212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初中33所,小学174所,幼儿园1所,另有教学点76个。 教师进修学校在校生237人,教师30人,专任教师17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普通高中2所,另有民办1所。有教学班71个,在校生总数为4274人,其中一中教学班49个,在校生3200人;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2%;二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890人;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57%;培英高中(私立)教学班4个,在校生184人。2003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300人,初中毕业生4250人,入学率为30.5%,高中阶段入学率大约为35%。职业高中教学班26个,在校生1020人,教师116人,专任教师101人,专任教师合格率46%。 全市有市属小学166所,其中市区13所;乡镇153所,其中16所中心小学,137所村校,教学点58个,在校生总计15609人,小学教师总数2268人,其中专任教师2166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7.7%;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30所(含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8808人。其中市区初中9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学校2所),在校生6450人;乡镇初中23所,在校生12358人。初中教师总数154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8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7.6%。另外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占地面积294万m2,其中小学187万m2,生均59.1 m2,中学107万m2,生均58.1 m2。经过二期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5万m2,其中小学18万m2,生均4.8 m2,中学7万m2,生均3.9 m2,全市中小学危房面积有20865 m2。 2000年全市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4%,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0%。小学辍学率0.1%。初中辍学率市区0.8%,乡镇4.8%。 今后,市区将撤并部分中小学,建规模学校,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及优化,形成南、中、北各1所规模中、小学校的办学格局。农村将按照“一个乡镇集中建设好1所初中和1所中心小学,人口相对较少的乡镇联合邻近乡镇集中办好1所初中”的原则,建寄宿制学校,实施集中办学。到2006年全市规划初中22所(市区4所,农村1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寄宿制学校20所,教学班396个,在校生15600人;规划小学78所(市区8所,农村70所),其中寄宿制学校13所,教学班628个,在校生22100人。 扎兰屯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 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