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重庆苏州
行业外语翻译
合同金融机电化学法律
简历标书机械生物图书
影视财务建筑医学物流
电力广告保险汽车电子
工程口译网站配音化工
石油科技翻译陪同论文
通讯冶金纺织能源地质

专项翻译

本地化服务

多语种商业信息

口译&同传

行业外语翻译
英语 日语 西班牙语
德语 俄语 意大利语
韩语 荷兰语 葡萄牙语
法语 罗马尼亚语 泰语
马来语 土耳其语 印尼语
塞尔维亚语 缅甸语 希腊语
挪威语 希伯莱语 越南语
阿拉伯语 瑞典语 波兰
芬兰语 丹麦语 捷克语
匈牙利语 塞尔维亚语

北京翻译公司当前位置:翻译公司|上海翻译公司|北京翻译公司>

翻译-北京翻译服务提供商----新译通翻译公司北京翻译公司上海翻译公司提供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吉林文化
有文化地理学者将中国诸区域的文化发展所处的空间位置,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两大基本类型。认为,文化核心区并不意味着几何上的地理中心位置,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区别,主要取决于文化要素的密度、文化能量的强弱和文化信息流动传播的效能等。文化的中心地带,从历史的角度看,实际上是指核心文化的发源地、或一定历史时期处于某个文化体系文化发展的高峰、居于主导地位并对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空间具有强大辐射和同化能力的地带。

东北,从未有过中国文化中心地带的历史,而是直接承受主体文化辐射、影响的地区。并且,它也不是所谓的“优势文化边缘地带”,即不是那种能育生出与主体文化相异质的文化内涵,在一定历史时段内与后者并行发展,提供出或为主体文化所吸纳蓄收,或冲击主体文化的具有时代先进性文化资源的地区。如明清之际,江南的城镇资本主义文化萌芽;近代以降,吸收融会了西方文明成果的岭南文化等。就东北文化系统内部而言,文化的成熟程度亦因历史上依据与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地带的距离而呈现出文化发展非同步性的特点。总体而言,辽沈地区是历史上东北文化与中原核心文化的交合处,既是主体文化的直接承受者,又是向东北其他地区输送主体文化的“地方文化”,即它扮演着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间相融合、相沟通,特别是吸纳、学习主体文化的角色。清廷的二百年封禁,特别是“柳条边”墙的设置,拉大了东北、特别是吉、黑两省与中国文化中心地带的空间距离,也加大了与辽沈地区文化发展非同步性的程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一状态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与主体文化间的联系状况所决定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不外乎有两个主要因素在发生作用:一是社会形态与结构;二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环境因素。前者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历史运动过程,而后者则往往为该地域文化的基因类型奠定基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时空结构中进行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便必然要打上鲜明的地域印迹。东北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二是自然资源的丰富。从地图上便可直观地看出,东北的彊域呈倒悬的口袋状,口小而越向底越大。东北的北、东两面是高山和丘陵,西部是草原和沼泽地带,南面是大海,只有西南一隅的渤海湾沿岸形成了狹长的走廊与中原相连,这样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会形成一种“阻隔”机制。再来看东北内部的环境,东北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几无山川阻隔,成浑然一体之势。通放的而不是隔绝的地理环境为东北历史上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诸民族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融为一体,促进了东北经济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要之,东北特定的地理环境在其内部,有利于地域文化的自我生成与融合,为整个地域文化的共通性历史走向预设出了前提;而对于外部,相对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文化活跃的地带,则显出交流与融会的历史性欠缺,在近代以前,东北文化在许多历史时段是在隔绝状态下独立的、自生自灭式的演化,多种类型文化混杂,但均未发育成熟。

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和文化交流历史长度的不足,使吉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了内向性格的特点。这不仅有历史上所经历过的社会形态、结构,历史过程等原因,也与其长期处于远离中国文化中心地带的地域位置,内陆的农业省份,以及地理环境特点造成的相对封闭有着直接关系。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历史给予的熔炼,陶冶成吉林人坚强、执著、勤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热情爽朗的性格,也为吉林文化造就出一种雄健豪迈、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与气质,这些是吉林文化优秀品性和健康风格的体现,是吉林人应引为自豪并使之发扬光大之所在。然而,另一方面,东北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所处的人文位置,又会带给它一些缺陷与不足。首先,东北文化往往会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整体性”的印象和感受。在东北区域内部,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相近与共同的历史经历,使得东北人在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生活习俗、天然情感、语言运用上有着许多的共同性。也许是这一特点太过鲜明,它使得域外人看东北,几乎都是囫囵吞枣般的一言而概之。从赵本山、高秀敏的小品到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以为这些就是东北文化的全部,就是东北人的代表。“整体性”而不是辩证分析式的看待东北文化,一方面无形中大为减化了东北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那些表层的、有的甚至是商业化的内容上。

其次,边缘文化地带却往往能够产生边缘性的文化话语,这似乎是一种文化的辩证法。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于吉林的对朦胧诗的迅速反应,稍后出现的“先锋小说”等,一些精神吁求者们似乎在用边缘性话语证明着自己也拥有对历史的解释权。特别是“先锋小说”,它在文化边缘地带冷眼旁观般地演绎出中国文化中时代精神的历史变迁:从反抗现实到认同现实,从主体自信到主体的自嘲,从批判国民性到赞美阿Q的生活态度,也许是文化边缘地带来自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侧面的压力相对较轻,更很少有人注意先锋作家在“玩”历史,在相对稀薄的文化背景中,“先锋小说”的离经叛道反倒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过,此类现象往往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因为在文化边缘地带它很难引起更多人的充分注意,其地域文化传统中本就缺少对某种文化现象的萌生有足够敏锐的心理习性,似吉林这样的文化边缘地带历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规律性现象:富于个性的、具有超前意识的声音一般不会引起多少反响,它常常以主角们的离去而自消自灭。它从特定的侧面,再次说明了在文化边缘地带,“文化”发生、变化、转换的简单性;发起者们虽勇气可嘉,但往往布不起“阵”;文化边缘地带在历史上亦不乏优秀人士,但同样难以形成“群体”,主要原因是缺少传统作为支撑,而缺少由“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反过来又难以为优化传统提供养料,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时间越长,改变这一状态的难度便越大,因为它的疲弱实际上是使地域文化在同时酿就着别样的传统。它给当下性文化实践带来的困窘是,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持时,所能提供的基本是从既成的理论观念体系中选取的而不是从自我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提炼出的、与自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经验相联系的、富于细节性功效的思想文化资源。

再次,长期生活于文化边缘地带的知识精英们,常会产生走出地域与双重性文化恋母情结相矛盾的心理意识。每个人离乡他走都会有具体的原因,而对于知识精英而言,还包含有冲破相对封闭和寂寥的文化环境,从而能够更多、更快地获得文化信息,以满足精神世界需求的心灵渴望,它实际上寓含着对文化中心地带的向往和对民族文化之根的依恋。如果说,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意义上的、每个炎黄子孙都怀有的“文化恋母”情结的话,那么,长期生活在文化边缘地带的知识精英们,还会有一种由乡土之恋而来的“文化恋母”情结,即将滋养、哺育其成长的地域性文化作为精神、传统之源来依恋,并且在一种寻根意识中,不自觉地滋生出自恋自守的心理倾向。在东北历史上,多民族、多类型文化的碰撞与演变,命运多舛的历史过程,带给东北人普遍性的、强烈的恋家恋土的情感。这样,文化边缘地带的“文化”对民族核心文化(母文化)、文化中心地带的向往依附,与更多的以感性的、具体的方式影响自我的地域性文化情愫的交织,即一种共同的依恋便构成了“文化恋母”的双重涵蕴,许多知识精英的灵魂就在这双重性的精神家园间游走。

复次,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边缘地带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往往缺少空间意识。文化意义上的“空间意识”,是指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比较的,开放性思维,强调清晰的“空间”位置感,它是与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小农文化培育出的、那种眼界狭隘的封闭式思维习惯相对立的。许多吉林人习惯于以重时间的“历史性”,而不是以共时性的空间意识来观照事物和评价自我,他们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明确意识到,站在自己的高度看世界与站在世界的高度看自己完全是两回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中国各地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开始显现出差距以来,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强烈的自我表现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通常在喜欢回忆、幻想等的历史确认和现实性的自我夸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处于落后的现实状况中以及生活在文化边缘地带的人反倒常常表现出一种自恋自夸、自我膨胀的文化心理,这似乎是与常理相悖,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它正是长期的封闭和“边缘化”所造成的:它说明环境越封闭,眼界越狭小;而眼界越狭小,心理也就越自大。那是在急欲被认同的心理作用下,想一蹴而就的浮躁心态的表露,是在与自己、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中所获得的心理满足的倾泻。若是缺少了“空间意识”,人们就会受缚于这种思维习惯,同时,在自我感觉上便难以产生危机意识并从而唤醒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也就很难彻底告别小农文化的知足常乐、自得自怡的心理意识。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在呼吁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但如果不同时破除这种重时间、轻空间的传统思维方式,从而诉诸于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那么,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要求便难以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相接通,而容易被一种文化系统视为纯粹“观念性”的外在的存在,道理很简单,若是在一个人不改变思想方法即思维方式的情形下,总是沉湎和满足于比“昨天”有了多少进步时,他是很难做到清醒地审视和把握超越了自我的空间,并在这种意识中来面对自我,从而不断涌出新的创造渴望的

吉林经济发展

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指一州三县,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延吉、珲春、图们、敦化、龙井、和龙、安图、汪清8县市),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白山市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四平市的伊通满族自治县。2000年底民族地区总人口329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494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349%,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6%。民族地区面积546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5%,大多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9市县),少数分布在西部科尔沁草原和中部松辽平原(各1县)。其中东部有6个县(市)与朝鲜或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10157公里,占全省边境线总长的724%。

1995年以来,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全国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省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且大多地处边疆,是全省对外开放、开边通海的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逐步实现共同繁荣,保证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全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民族地区实际,编制《吉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全面系统地描绘全省民族地区21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于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九五"期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吉林省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九五"以来,各族人民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综合实力得到加强

2000年少数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44亿元,年均增长79%,达到"九五"计划水平的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672亿元,年均增长52%,达到"九五"计划水平的91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417亿元,年均增长91%,达到"九五"计划水平的90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055亿元,年均增长83%,达到"九五"计划水平的90%。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815亿元,年均增长7%,完成"九五"计划的90%。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0年全省民族地区粮食总产量1788万吨,特别是畜牧业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牧业产值达3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1053%。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企业改组改造步伐加快。2000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21亿元,发电量、木材、原煤、机制纸及纸板等产品产量居省内前列。

(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5年的267∶372∶361调为212∶45∶338,基本达到"九五"计划的三次产业之比的目标。工业内部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也都有所改善。

(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5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2144亿元,达到"九五"计划水平的998%。投资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农田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中俄珲马铁路已通车过货,长春-珲春高速公路延吉-图们段已开工建设,今年将建成通车,延吉-龙井一级公路、安图-二道白河-长白山冰场水泥路面已全部建成使用。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科教兴省战略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获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业已完成,教育结构趋于合理,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积极推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329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以内。文化、卫生、体育等也都有新的发展,到2000年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5张;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2300元(1990年不变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

总之,"九五"时期是我省民族地区发展较好的时期之一,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社会安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十五"和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优势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森林、草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及人文优势,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可依托的主要优势是:

1.资源优势。(1)能源、矿产资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在全省占有一定的优势。其原煤保有储量占全省的469%,原油产量占全省的99%,水利资源蕴藏量占全省的353%。金属矿产50多种,非金属矿产40多种。其中,黄金、铅、锌、银、铜、铁、锰、硅藻土、水泥石灰岩、麦饭石、高岭石、石灰石、矿泉水等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野生动植物资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闻名中外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重要产地。长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据统计,目前有哺乳类动物50多种,鸟类200多种,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300多种。其中有东北虎、麝、紫貂、金钱豹、黑熊、梅花鹿、水獭等珍贵的稀有动物5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15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有800多种,人参、党参、贝母、黄芪、细辛、天麻、五味子、灵芝等都是十分名贵的药材。(3)旅游资源。壮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特有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我省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长白山壮观的火山地貌、奇峰异石、天池、瀑布、峡谷、温泉、原始森林、冰雪,充分显示了自然景观的粗犷美,是吉林省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国家级地质景观保护区-伊通火山群和前郭草原风光也各具特色。民族地区的名胜古迹-敦化唐代渤海的敖东城和六顶山古墓群、长白唐代灵光塔、伊通清代柳条边、御围场、古驿道以及珲春清代龙虎石刻等都反映着各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当地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习俗和特色,是极有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我省是朝鲜族和满族的聚居地,无论是居室、服饰、礼仪,还是婚丧嫁娶、饮食、文体娱乐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民族地区与俄罗斯及朝鲜接壤的各过境口岸,为发展边境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并正在成为我省东起珲春,沿图们江、鸭绿江,西至集安边境旅游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缘、人缘优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多地处边疆,沿边境线有6个边境县(市),35个边境乡(镇)。边境线上有11处对外开放口岸、通道,其中中朝10处,中俄1处。特别是珲春,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图们江流域金三角地区,既沿边又通海,将成为我国东出日本海的重要门户,具有沟通东北亚与欧亚大陆经济联系的巨大地缘优势,有利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开边通海,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我省民族地区的朝鲜族居民有着独特的人缘优势,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及友好往来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地缘及人缘优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能源、采掘、森林、医药、特产、旅游等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全国、全国民族地区、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发展速度减缓,在全国民族地区的排位后移,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呈拉大趋势。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我省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111%,比1995年的125%降低了14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8%,民族地区仅增长7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117元,比全省低729元。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滞后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工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从"七五"时期才刚刚开始,同其他地区的工业相比即有了一定的差距。又加之民族地区资金投入一直偏低,没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种种因素累积起来,导致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规模偏小,2000年全省民族地区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221亿元,仅占全省的9%。二是产业关联度较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对相关行业的带动力不强,不能形成左右全局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三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较低,基本上是数量型的资源配置结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从粗放的速度型向集约的效益型的根本转变,导致资源利用上的高消耗,低产出。

2.财源匮乏,自我调整乏力。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普遍困难,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县级财政困难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仍有一些县(市)不同程度地拖欠工资。维持最基本的开支都比较困难,更谈不上自我发展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实力较弱,总量相对偏低。受原有区域分配格局和长期以来传统体制的影响,民族地区与市场接轨较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税源基础薄弱,相当部分的企业经营不景气,亏损面大,产品落后,包袱沉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税源萎缩。三是财政支出较大,地方收入的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在财源有限的情况下,民族地区既要保证庞大的政府机构开支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离退休金,又要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负担过于沉重。

3.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尽管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取得很大成效,但很多地区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还很大,贫困人口还较多。全省现有贫困县10个,民族地区有3个,占30%;全省现有贫困村567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就有313个,占55%;全省贫困人口总数为83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118万,占142%。另一方面,脱贫的难度较大,贫困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水平低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以上因素使得扶贫攻坚的任务更为艰巨。

4.民族优惠政策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少数民族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原有的一些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没有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完善,与改革后出台的一些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以至失去原有的效力,难以操作和落实。二是部分地方单纯"等"政策、"靠"政策,依赖思想比较严重。没有认清政策只是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催化剂,而最根本的动力还是要靠自身。

5.市场经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建国以来民族政策落实较好,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较高,文化基础较好。但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区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文化、理念及其所支配的现代、开放的经济意识,缺乏自主竞争意识。这种意识、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了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并在较大程度上束缚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新世纪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国际环境

从全球看,伴随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大经贸、大市场的联合继续加速;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革命逐步深入,以信息产业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与之相伴随的新的全球性的结构大调整估计到2005年前后才能基本结束;中国即将加入WTO,这些都为民族地区加速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增加外贸出口,扩大国际市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进一步加速的国际贸易、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也使得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民族地区开展对外经贸的难度加大,特别是对其出口的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周边来看,东亚地区国际合作仍在加强,朝鲜半岛北南关系出现转机,图们江区域的国际合作开发将有新的进展,中、俄、朝三国对于交界的图们江经济区(TREZ),都加快了开放的步伐。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经济开始走出衰退,尤其韩国复苏较快,这对民族地区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进行新一轮的经贸合作,引进外资(特别是韩资)十分有利。朝鲜发展虽仍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也开始趋向对外开放;金融危机后的俄罗斯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伴随其进行根本性调整,经济下滑会逐步得到遏制并转向复苏,尤其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及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开放进程加快,为与其接壤的民族地区继续开展边境贸易和互市贸易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但由于周边国家经历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性增长毕竟有限,因而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拉动力短期内不会很强,且由于其经济走出低谷后对资金的需求会相应加大,从而使民族地区争取引入外资的难度加大。

(二)国内环境

从全国总体形势看,社会稳定,经济仍会保持适度高速增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开发开放的步伐继续加快,基本形成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加大,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资源已主要由市场配置,市场潜力巨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非公有制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些都为民族地区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实现加速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空间。但同时,国内买方市场已经出现,市场呈现量的过剩状态,有效需求仍然相对不足,竞争加剧,对产品供给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尤其"入世"之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意味着对民族地区幼稚工业的保护将更加有限,原有的一些主导产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关税的下调,民族地区的能源、矿产、医药、林产、食品、农产、外贸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民族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国家和省的发展政策、规划来看,国家经济发展重心也在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信贷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优先考虑和安排;同时,伴随"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促其缩小差距。省内也在继续推进"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三大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等,这些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机会。总之,"十五"期间整个外部环境对我省民族地区的发展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同在。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党和国家第三步战略部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差距的总体要求,结合"三大战略"和国家民委倡导的"兴边富民行动",立足实际,把握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按照"发挥优势、构造特色,开放带动、科教先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突出重点、优惠倾斜,适度加速、缩小差距"的思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努力提高经济实力和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康,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先列、省内居中上水平的民族自治地方。

"发挥优势、构造特色",就是紧紧依托和利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人缘优势,逐步构筑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开放带动、科教先行",就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实现全省开放带动目标;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依靠科技教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民族素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是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对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力度,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突出重点、优惠倾斜",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资源加工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产业,重点解决差距问题、贫困问题、边境地区发展问题和财政困难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惠倾斜政策,加大政策性投入和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适度加速、缩小差距",是要充分吸取"九五"期间目标制定过高而无法完成的教训,充分考虑实际和可能,适度加快发展速度,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遵循的原则

1.遵循速度、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少数民族地区要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边境地区、边远山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适度加速,实现缩小地区差距的总目标。

2.正确处理坚持自力更生、自求发展与争取外部支持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首先要紧紧依靠自己的努力,发挥比较优势,挖掘一切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抓住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有效地争取国家和外部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和倾斜,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与繁荣。

3.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使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的长远大计。民族地区发展要"以资源为依托",必须更加重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达到20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5%左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65亿元、92亿元、80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52%、91%和124%。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21亿元,年均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高2%。三次产业结构到2005年调整为175∶44∶3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6%和7%。少数民族地区三个贫困县(市)实现基本脱贫,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85%以上。

(四)发展重点

东部朝鲜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要以长白山为依托,发掘地上地下资源,重点发展食品、医药、林产、能源矿产等工业,通过建设边贸长廊和文化长廊,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加快开发开放步伐。中部满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要面向长春、四平等大中城市,以兴果、兴牛、兴鹿的"三兴"工程为突破口,搞好资源的深度开发。西部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要立足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以松原市和大中型企业为依托,搞好地方小油田建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利用草场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加快农牧结合的综合开发。

1.巩固发展农业

"十五"期间,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收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型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进一步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要适当压缩一般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特用玉米、优质小麦、绿色稻米、优质高蛋白大豆等优质高效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蔬菜、烟叶、葵花、亚麻等,逐步提高单产与质量。畜牧业要以牛、猪、羊、犬、禽为重点,优化结构,改良品种,提高肉类品质,推进规模经营,搞好前郭肉羊、敦化肉牛、延吉和珲春肉犬、伊通鹿业等基地建设。健全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抓好配套龙头企业建设,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值比重。林业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防风固沙林和各种经济林,全面改善林木结构和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渔业要合理利用各种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优质、珍奇品种,提高综合产量。

2.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十五"期间要根据全省"外向带动"战略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地缘、人缘优势和比较经济优势,充分发挥珲春在全省民族地区开放中的龙头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全面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要继续加强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该地区的综合开发,努力提高开边通海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公园"等项目的建设实施,力争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开发有一个实质性的进展;进一步搞好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为开辟自由贸易区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加强口岸通道建设,健全口岸的服务功能,提高口岸的过货和过客能力,争取设立防川口岸。进一步拓展开放通道,加大借港出海力度,扩大海上运输规模;继续争取图们江通航建港工作的启动。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在继续扩大引进以韩国为主的周边国家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吸引世界其它国家的投资,努力争取更多地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积极推广补偿贸易和对外加工装配等外商投资方式,积极探索BOT等外商投资新形式,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境内外招商活动,努力办好"图们江地区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外商投资金融、外贸、商业、电信、旅游等服务领域创造条件,全力扩大引资规模。同时加速改善投资环境,全力抓好项目招商、资源招商和政策招商,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要在继续改善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邮电通讯、公用设施和环保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律和政策,创造公平、公正投资软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资源转化和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出口加工工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促进民族地区主导、支柱产业的形成。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开拓新的劳务合作市场,加大对外承包工程在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比重。鼓励民族地区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利用俄、朝等国的境内资源,走跨国经营发展收益的路子,尤其注重充分利用已有的森工企业的优势,开展境外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合作项目。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企业外贸出口经营权,规范外贸秩序,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建立起适合国际惯例、国际通则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发展来料、进料加工出口,形成多品种、多层次、高级化的出口加工结构。大力推进与俄、朝的边境贸易,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利用俄、朝境内的原材料和我方某些加工技术,搞好对俄、朝的技术出口。在继续办好中朝(珲春-圈河)互市贸易区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中俄(珲春-哈桑)互市贸易区和中朝(长白-惠山)互市贸易区。

3.稳步发展资源加工业

"十五"期间要依托民族地区动植物资源、油气资源、农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稳步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以此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加速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1)医药工业。依托长白山天然药物资源,突出开发性调整,发展中成药、生化药工业。稳步发展传统的以人参、鹿茸、蜂蜜为主的系列滋补、保健、治疗药,并实现由滋补、保健型向治疗药品方面的转变。充分开发利用真菌、蚂蚁、熊胆、蛇等药材资源,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抗癌、抗感染、急救、免疫等中成药、生化药新产品,形成品牌优势,实现产品结构的整体升级。重点扶持敖东制药跨国经营集团和华康、力源等骨干企业,搞好敖东医药城建设,实现医药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把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食品工业。要以开发长白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滋补营养食品、传统的民族风味食品、山珍食品。以深度开发、转化增值为着眼点,在"绿色"上作文章,加快绿色食品的科研开发和市场开拓,提高产品档次,增强食品工业的市场占有率。着重开发以酒、饮料、矿泉水、营养保健类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增强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烟草工业要着重提高产品的质量,争创名优品牌,"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延吉卷烟厂35万箱优质卷烟生产线改造。

(3)林产工业。要在加强森林自然资源保护、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向精深加工,立体开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坚持林产工业与营林生产相结合。对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制浆、造纸、人造板、家具等木制系列产品,要尽快引进一批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运用高新技术努力使更多的新产品成为更具活力、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力争使林产工业进入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标志的效益型发展阶段。

(4)石油化学工业。紧紧依托前郭境内丰富的石油资源,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储采比,减少环境污染,搞好地方小油田建设。要坚持油气并重。前郭炼油厂要实现向燃料-润滑油-化工型方面的转变;延边炼油厂要利用吉化公司的原料,搞下游产品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和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做好伊通莫里采区的石油开发项目;原油加工要强化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充分利用炼厂气发展化工产品。

(5)金属非金属矿产业。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利用要在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前提下,进行勘探、开发、加工和转化增值。"十五"期间要重点开发延边的石灰岩、浮石、安山岩,长白的硅藻土、明矾石、高岭石,伊通的铅锌矿、石灰石。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火山灰为原料的新型轻质墙体材料;发展以安山岩为原料,生产陶瓷乳浊剂和色釉料。

(6)电力工业。深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在加强火电的同时,继续抓好水电建设。"十五"要重点抓好长白鸭绿江二、三级电站、延边河龙水库电站、敦化上沟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

4.加速发展旅游业

"十五"时期,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充分发挥自然景观、边陲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开发,构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要进一步加强长白山旅游开发建设,开辟旅游景点、完善旅游设施,在搞好观光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展登山、狩猎、疗养度假等专项旅游,充分利用长白山冰雪资源,发展滑雪、滑冰等冰雪体育和冰雪观光旅游项目,使长白山由季节性旅游发展为常年旅游。同时,要搞好伊通火山群地质景观和前郭草原风光、查干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发展边境旅游,进一步搞好中朝边境旅游、中俄边境旅游,逐步丰富旅游内容,开辟灵活多样的旅游方式,实现由一日游为主向多日游为主的旅游方式的转变,由边境两国游向更大范围的跨国旅游方向发展。继续办好延边朝鲜族民俗节,搞好各地民俗村、民俗馆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重点抓好汪清满天星朝鲜族文化风情博览城、延吉朝鲜族民俗村、伊通满族民俗村的建设。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民族地区要本着补偿性建设与战略性建设相结合原则,在补偿欠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搞好战略性调整与布局,优化硬件环境,提高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以适应民族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旅游经济,实现资源高效转化的需要。

交通运输业建设方面,要重点解决薄弱环节,构造以公路为重点,以铁路为骨干,以海空运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要完善珲春对俄口岸的铁路建设,实现图珲铁路和珲马铁路批量过客过货,推进东边道断头路建设。公路要加快江密峰至珲春(圈河)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适时开工建设半幅高速公路,建设好路网工程。完成九台至开原省级公路在伊通境内的建设任务。水运要通过外交途径,继续做好恢复我国图们江出海权工作,租借俄罗斯、朝鲜港口,开通延吉-罗津-日本海上航线,根据图们江地区开发和外部环境改善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珲春港建设的前期工作。民航要积极推进延吉机场的对外开放,争取升级为国际机场,开通延吉至上海、延吉至广州等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旅游重点城市的航线。

邮电通信设施建设方面,要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确保高起点、大范围优先发展。建设以电话网、数据网、传输网为主的现代化通信网。要搞好农村程控电话工程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提高民族地区的电话普及率,搞好国际通信通道建设,加强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建设综合邮运网。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适应民族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好防洪工程,重点建设鸭绿江、图们江国际界河整治工程、珲春老龙口水利枢纽、安图四湖沟水利枢纽、汪清明月沟水利枢纽及布尔哈通河堤防治理等工程;搞好以前郭灌区、珲春灌区、伊通寿山灌区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乡镇供水工程,彻底解决民族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

城镇公用设施建设方面,要根据发展小城镇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大力搞好城镇建设的统筹规划,增强公用设施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搞好城镇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工程,建设好集商业、餐饮、服务、娱乐、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小区。做好供水、排水、供热、供电、道路、通讯、绿化、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抓好珲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沟河治理等工程),伊通日供水量45万吨给水工程建设、前郭等城镇供水工程、长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建设,继续建设延吉市120公里排水管网工程,建设好延吉污水处理工程,着手建设延吉垃圾处理工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鼓励植树造林,抓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长白山区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强草原的沙化、碱化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广泛开展城镇绿化,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三废"治理,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境产业。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各族群众的环保意识。

6.积极发展民族产业

发展民族产业主要是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风格特色,发展民族用品工业和民族饮食业。民族用品工业。延边作为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应大力发展朝鲜族的民族特需品工业,在稳定传统民族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继续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工艺,生产新的民族用品和工艺品。不但要占领国内市场,还要进军韩国、朝鲜等国际市场。民族饮食业。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省少数民族,尤其是朝鲜族特色的饮食业,已经分布全国各地,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十五"期间,要逐步实现民族饮食业由分散经营、家庭式的粗放式管理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方向的转变,全面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形成集团,探索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民族饮食业的产业化。

五、对策措施

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前提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实现改革开放的基础条件,是其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源泉。必须以增强市场意识为突破口,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扬不畏困难,团结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市场、竞争、科技、质量、效益观念和意识。

(一)加快改革,全面开放

少数民族地区要继续加快和深化各项改革,实现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高效性,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配合各项改革的进行,要加速实行"双向式"的开放,进一步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民族地区投资和开发。要在继续向毗邻的国家开放,积极同韩、朝、俄、日等国家进行贸易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要扩大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开放,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吸引域外资金,尤其是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扩大物资交流,增强经济互补,彻底打破封闭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国际国内双向式大循环。为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要积极推进和重点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边境沿线乡(镇)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边境地区既是国防前沿,又是外界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关系到祖国统一和政治稳定,这条"线"必须放到首要的位置发展好,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搞好边境城镇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和活跃小城镇经济,开展边境贸易,开辟边民互市区和经济技术合作区,开发开放旅游资源,发展边境旅游,开拓边贸发展空间,最终奠定持续开发开放的基础。

(二)在区域发展上采取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方式,点、线、面相结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点,是指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有较大辐射半径的城镇;线,是指铁、公路沿线及边境沿线地区;面,是指优势资源产品的开发生产基地。这种滚动推进模式,可全面活跃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要集中建设主要的城市和城镇,培育出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点。如延吉市、珲春市、敦化市、前郭镇、长白镇、伊通镇等。以这些城镇的现代化、城市化带动其它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铁、公路运输方便,信息交流便利的特点,促进沿线地带经济的繁荣。如,长春-图们的铁路、公路,图们-珲春的铁路、公路,长春-白城的铁路、公路及长春-营城子公路等,建设一条条经济兴旺的发展带。再一方面是要依靠点线形成的网络,构建各具特色的经济开发区和商品基地。如在前郭建立石油开发加工经济区,在长白山周边建立森林生态工业经济区及旅游经济区,在长白县建立金属、非金属矿的生产加工基地,在伊通建立效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经济区等。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非公有经济已成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民族地区"十五"期间要实现加速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扶持非公有经济发展,把非公有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切实抓好。要积极引导非公有经济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广大农民参股经营。鼓励非公有经济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参与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参与中小国有企业的租赁、兼并、拍卖、承包和出售。鼓励非公有经济全面进入流通服务领域,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高效资本扩张。

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健全法制,调整政策。在市场准入方面除国家限制的领域外,要对非公有经济全面开放。加大扶持力度,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就要在信贷、税收、收费政策上给予支持。要进一步简化登记审批手续,为非公有经济进入市场提供便利,促进非公有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培育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优惠

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需要借助必要的外部支持,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实施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提高民族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帮助民族地区改善传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中心。

在财政税收方面,要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各级财政要继续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照顾政策,并保证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民族地区党政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实现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确保民族地区政府能够向居民提供起码的公共服务(尤其是贫困民族地区);确保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费。另外应采取一定措施实现先进地区和民族地区间兄弟互助式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要集中用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教育及帮助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上。在财政体制上,对自治州、自治县实行"定额补贴、专项扶持"的特殊政策,按分税制原则,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收入,包括上划省的共享收入,实行全部留用自主安排;安排扶贫资金要向民族地区贫困县倾斜;每年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应主要用于民族地区;对特困民族县由省帮助调动资金解决工资发放。在税收上,按照省政府关于对我省少数民族地方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民族地区企业,尤其是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定点生产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实行适当的减免税照顾。

在金融信贷上,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各银行对民族地区重点发展的行业企业,对民贸、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开发项目要给予优先安排贷款;省里对每年下达给民族地区的国家各种债券认购任务及信用社缴存的银行准备金、特种存款、重点建设统筹资金及翻译-银行系统内上缴款等要给予尽可能多减免照顾。

省补助资金和争取的国家补助资金要在民族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工项目,在资金上支持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有较大带动力的重点行业项目。

为促进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省里要制定和落实特殊性的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向民族地区的政策,适当放宽民族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领域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条件,放宽民族地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资持股比例,扩大民族地区企业,尤其是民族产业企业的外贸进出口经营权限。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民族地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十五"期间,要抓紧制定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突出超前意识,因地制宜确定小城镇发展方向、规模和重点。要选择若干个有特色、有基础、有较大辐射带动功能的小城镇,如朝阳川、长山、石岘、二道白河、头道等,重点扶持其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要抓好边境小城镇建设,利用其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好边境贸易、互市贸易、边境旅游等,使其成为兴边富民的主要载体。

省和民族地区政府要集中扶持重点小城镇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功能,促进较为分散的农村二、三产业相对集中,实现规模效应,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六)实施对口支援,把扶贫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必要的帮扶,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局面

在组织全省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民族地区的支援方面,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湖南、湖北等地的先进经验,立足于帮助民族地区发挥优势,优化和调整结构,为其实现加速发展创造条件。由省直有关部门、行业对口帮助民族地区发展重点支柱产业,由省内有较强科研技术开发实力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对民族地区各行业进行科教扶贫,帮助其进行技术创新和改善教育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市县,对民族地区贫困县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援,同时本着"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省内先进地区带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到民族地区投资开发,通过科技成果交流、提供技术咨询、联合办厂、技术转让、代培人员等形式,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地方工业;并有选择、有步骤地引导当地的资源初、深加工等可与当地优势相结合的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组织企业家采取股份制形式,到民族地区联合开发扶贫项目,资源共享,收入按股分成,加快当地脱贫步伐。

(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和各民族平等权力

要保障民族地区充分行使自治权力,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立法化,用法律手段保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发展规划的实施。要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并规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条例》,要保证各项倾斜政策和特殊政策与相应的法律法规相衔接,保证民族地区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连续性和政策实施与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强化依法办事的观念,保证各部门按法律法规要求处理民族地区事务。为保证法律效力充分实现,必须建立与自治法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执行监督机制,实行有效的法律监督,保障法律实施到位,对违反有关民族地区法律的行为,予以追究和惩罚,保证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力不受侵犯。

(八)实施科教振兴战略,发展民族科技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实力的差距,本质上则是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实力的差距。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保证经济和科技教育结伴而行,提高发展的起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教成果的转化,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与现实经济应用的结合,形成科研、开发、应用的一体化模式,加快科技普及推广的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挥技术推广中心、科普协会和翻译-研究会等协会组织示范推广的桥梁纽带作用,注意引入市场机制,重大科技推广采取公开招标;努力推广实用技术和有条件发展的高新技术,集中力量在新材料、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突破;建立科技开发示范区,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技术通过技术入股、风险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文化素质。实现人才与科技的结合,这是保证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实现经济快速赶超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机制灵活的开放性学校教育体系,满足群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需要;同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与管理,制定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经济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改变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状况,使教育直接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合理调整民族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扶持建立寄宿制学校;在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扶持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给予减免费照顾和提供助学金,确保少数民族适龄青少年接受相应层次的教育。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实现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的过渡。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边境民族地区文化长廊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艺术馆(站、室),"十五"期间达到民族地区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翻译-文艺团体;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乡村级体育场所;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行倾斜,确保民族地区有线电视进户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办好民族乡镇中心卫生院,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特别是大力发展朝医朝药和蒙医蒙药,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民族地区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与教育,提高各族干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广泛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和支持各族群众开展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认真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制观念,保证各族群众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吉林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新译通翻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新译通上海翻译华东总公司(021-61355188)
  新译通翻译北京华北总公司(010-51664969)
  新译通翻译公司广州分公司+86 13391106188)
  新译通翻译公司深圳分公司(+86 1376016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