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化
历史沿革 临沂建政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存在过诸侯国,并建有大的城邑,当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先进地区。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全国划分36郡,临沂属琅琊郡,汉代设琅琊郡(国)临沂县,其治所皆在临沂。宋朝设沂州,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州为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25年于临沂置琅琊道。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区,1938年分属第三行政区和第十五行政区。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滨海和沂蒙山的抗日根据地。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相继成立过30多个县级和县级以上人民政权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1950年撤销鲁中南行政区,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9县,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9县。1953年1月,日照县划归临沂专区,至1961年4月,临沂专区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日照、莒县等13个县市。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决定,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2日,国务院决定沂源县划归淄博市。1992年1月,莒县划归日照市。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临沂撤地设市(地级市),至目前辖三区九县。 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平均每年以13%的速度迅速膨胀。2002年全市实现GDP8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6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值增加335.34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4亿元,增长15.9%;三类产业比例为17:47.8:35.2。 农业方面,种植机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22万亩,其中粮食1051万亩,经济作物471万亩,茶桑果园面积328万亩,粮经比为565:43.5。 畜牧业生产,全年猪出栏478.7万头,牛出栏29.5万头,羊出栏244.3万头,家禽出栏8609.3万只。 工业经济呈加速增长趋势,目前已形成了轻工、纺织、食品、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煤炭、医药、黄金、陶瓷、新材料为主,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优势,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花岗岩石板材、水泥、建筑陶瓷、石膏制口、工程机械、植保机械、摩托车、针服制品、棉纺、食品饮料、旅游鞋、日用陶瓷、复合肥、精细化工等产品,已成为畅销全国内外的名优产品。工程机械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植保机械主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复合肥年生产能力300万吨,已成为全国的复合肥生产基地。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6家,总资产500多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1008.2亿元,工业增加值285.5亿元,增长14.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1.27%,同比提高9.98个百分点。全市骨干企业群体壮大,有77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过千 万元,有7家企业实现利税过亿元。 特色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业务发达是临沂经济最大的亮点,素称江北第一商城。规模效益位居全国第三位的临沂批发城(年成交额400亿元)是山东及全国的经济亮点。通过市场带动,全市发展各类翻译-村1500多个,翻译-镇8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800家,直接受益的农民达300多万。目前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27万家,以临沂批发城为龙头形成各类市场999处,个体工商户24.12万户,从业人员62.5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599家,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6.08亿元,实现利税23.81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 临沂经济发展 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培育的沂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勇于奋斗,敢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年代,沂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1995年,临沂在18个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的革命老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4年,该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如今,一座面貌一新的现代商贸城、山水生态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已在沂蒙大地崛起。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本报特推出“和谐发展看沂蒙”系列报道(共3篇),今天刊发的是第一篇。 如果不是踏上这片土地,你不会相信这里正在发生如此惊人的变化。 “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以往的沂蒙山区极端封闭。但有谁能想到,这里会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建起全国第三大工业品批发市场,每天有30万客流进出,2004年交易额达到380亿元。 还有,改革开放初期,临沂是一个纯农业地区,没有任何大规模现代工业基础。但有谁能想到,目前这里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创建了两家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我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和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这一切,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沂蒙大地上,让人惊讶,令人振奋,更引发人们的思考:老区临沂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地理位置等外部条件,都谈不上优越,他们究竟找到了一种怎样的内生动力,来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呢? “物流新城”开拓增长空间 研究临沂的发展,绕不开批发市场。 从当初的简易大棚起步,临沂目前已经拥有46个大型翻译-批发城,每天流动客商达30多万人,年交易额近400亿元。这么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如潮水一般冲刷着临沂人的头脑,也激活了临沂经济的每一个细胞。 首先是促进非公经济的蓬勃兴起。目前,临沂个体、私营经济主体达20万家,这些私营业主大部分都曾经在批发市场上历练过。 其次是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据了解,临沂围绕市场从事餐饮、运输、旅店等服务业人员多达30余万人。仅市场周围的客运、货运站多达30多处,每天进出市场的车辆上万车次。 再次是有效拉动了加工业的发展。临沂批发市场发展初期,主要以购销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营户转入到加工领域,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变,已经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近年来,临沂工业中的许多产业,如塑料制品、化工板材、服装加工等产业的崛起,都是市场带动的结果。目前,临沂批发城已带动起各类加工企业2.5万家,企业年销售额高达200多亿元。 不仅如此,批发城还为临沂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由传统商贸城向现代物流城转变。临沂市委书记李群认为,发展现代物流是临沂的一大优势,“临沂要发展传统的仓储物流,更要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和竞争力。” 2002年,澳大利亚金龙基集团率先斥资62亿元在临沂西北部建设澳龙国际物流城。去年鲁信集团投资100亿元在沂河东岸动工兴建大型国际物流城。 “工业强市”奠定动力基石 京沪高速临沂段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由北往南的路面已经坑坑洼洼了,另一边由南往北的路却还是平整如初。 “从我们这里运走的,都是分量重、价格低的原材料;从南方运回临沂的,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钱都给他们赚走了。”这种现象让临沂市长连承敏很不是滋味。他认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财政收入就要受到严重制约;政府手中没有钱,许多公共基础设施无法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也得不到良好的提升。 无商不活,无工不富,临沂必须走工业强市的道路。根据已有的工业基础和市场发育情况,临沂选取了机械、建材、食品、化工、纺织、医药、木业7大优势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同时培育食品、木业、复合肥、小型动力机械、建材5大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战略一方面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延伸,一方面向原材料延伸,尤其是向涉农原材料延伸,实现强工兴农。2004年临沂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37亿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2005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63.9亿元,同比增长19.6%。 临沂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 新译通翻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 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