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松错又名错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湖面海拔3700多米,湖面面积达6千多亩,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之一。
巴松错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悄然浮游在水面,湖中则是游鱼如织往来穿梭,更显得一派宁静。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一“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让人觉得蔚为神奇,你到岛上也不妨试试在岛的某些地方跺跺脚,看是否有空心的感觉。
岛上又有一小巧玲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寺庙,名为“错宗工巴寺”,始建于吐蕃赞普时期,是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庙内主供莲花生,在一尊大威德金刚塑像脚下,有两块天然鹅卵石上面有一凹进的圆窝,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此地时战马留下的蹄印。另外在这个不大的小岛上的其他地方,也密布着许多神奇传说:格萨尔王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树叶上有自然形成的藏文字母的“字母树”、松藏干布在石上留下的足印、莲花生洗脸的神泉……林林总总让人不由得对这充满神迹的小岛顿生景仰之心。
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在一块大石上有一宽约20多厘米,深约40厘米的小洞,洞中有一圆形突出的石头,整个造型形似女性生殖器。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巴松错就是这样一个神奇与美丽、如诗如画的风光与动人心弘传说交织的一个通灵隐秀的所在。
巴松错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平均海拔4000多米。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植被茂密,还有许多鸟兽出没于林中,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巴松错长约18公里,平均宽度1.5公里左右,湖面面积28平方公里,最深处可达120米。湖内有2000多平方米的潮心岛,上有宁玛派古庙“错松庙”,每年有许多信徒专程前来转湖朝圣。
雪峰、冰川、原始森林和古迹分布在巴松错周围使这里婉若人间仙境。现已建成巴松错度假村,交通、住宿、餐饮都很方便。
林芝区经济发展
单一的农牧业生产以及落后交通造成的地区间孤立和封闭,是西藏长久以来留给世人的印象。经过中央政府和内地兄弟省市数十年巨资投入的援助,西藏开始形成藏中、藏东和藏西三大新兴经济区,传统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指出,三大新兴经济区与传统上按地理和行政划分的藏中、藏东、藏北、藏西经济区域不同,是西藏以交通为纽带,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与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西藏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说明西藏已经到了整合经济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三大经济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和那曲五个地市构成的庞大的藏中经济区。其中,藏东南以森林资源著称的林芝地区,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还是流放犯人的野蛮之地。而今,西藏最繁忙公路之一的川藏公路不仅横贯林芝,全区第三座机场也即将在这里建成运营,广东和福建两省援建的八一镇成了西藏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城镇,林芝正在成为海内外客商赴藏的必选或首选之地。
位于藏北的那曲,目前已一跃成为青藏铁路在西藏的主要经过地区,全区的物流和人流大通道。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动脑子将过去舍不得卖的牛羊变成商品,去拉萨做生意。当雄草原沉睡了千百年的矿泉水资源在铁路的催化作用下,正在流入一条年产20万吨的现代化生产线。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最新规划,藏中经济区今后将建成西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核心经济区。
位于西藏最东的昌都地区和最西的阿里地区构成了藏东和藏西经济区的主体。但除了继续扮演历史形成的沟通四川、连接新疆的纽带角色外,昌都今后将更积极地融入成都重庆经济圈,并与四川、云南等省合作,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品牌。阿里和日喀则西部的藏西经济区今后将发挥连接新藏、构建西部战略通道的优势,大力开发特有的旅游业、盐湖矿产和畜牧业,阿里机场也将在未来5年建成通航。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高大洪认为,西藏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互动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他预计,经过第一阶段的加大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投入,第二阶段的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西藏大约需要50年时间,将首先在青藏铁路及其延伸线区域走向城市化和工业化,周边区域的农牧民将进入城市成为市民,西藏与内地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林芝区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