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文化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鸭绿江为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通化山多水多,资源丰富。全市大小山脉200多个。鸭绿江水系依山脉走向遍布全境,水资源总量65.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9%,是国家重点林区。药物资源得天独厚,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1100多种,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盛产人参、天麻、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多种中药材。天然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探明储量的82种,主要有煤、铁、金、石灰石、火山渣等。
通化有“四乡”之称。是“中国中药之乡”。全市现有医药生产企业84户,可以生产21个剂型、2100多个品种,年产值50多亿元、利润7亿多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产值、利润的三分之一和70%。镇脑宁、斯达舒、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参莲胶囊、“天仙丸”等多种药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是“中国葡萄酒之乡”。以长白山野生山葡萄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通化葡萄酒,至今已有66年的酿造历史,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和注册的葡萄酒商标,远销5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人参之乡”。年生产人参5000吨左右,占全国的40%。人参产品有十几个系列,上百个品种。著名的新开河人参及其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是“优质大米之乡”。通化是吉林省水稻重点产区,西江“贡米”、梅河大米由于绿色、营养、安全,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被指定为国家重要会议专用米。通化还是吉林省的重要钢铁生产基地,通钢集团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通化的石油工具、油田修井工具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 通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通往长白山天池的两条旅游线路之一,有许多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境内有五女峰、白鸡腰子、三仙夹、三角龙湾4个国家森林公园。以长白山和鸭绿江旅游开发带为依托的文物古迹游、生态环境游、冬季冰雪游和中朝边境游独具特色。市区四周群山环绕,浑江自东北向西南从中穿过,有庄严肃穆的杨靖宇烈士陵园、古朴典雅的玉皇阁、景观奇特的鸭园溶洞。隶属于通化市的集安市座落在鸭绿江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通化的重点旅游城市,现存的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将军坟、好太王碑等高句丽古迹多为国家一级文物。 通化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有直达北京、青岛、沈阳、长春、大连、宁波等地的旅客列车,至长春、沈阳等地的公路交通十分便捷,邮电通讯、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1%,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五化”,即县乡道路硬化、农民住房砖瓦化、农村饮水标准化、农户电视普及化、乡村通讯网络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把通化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医药名城和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吉林省东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通化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有获得回报的机制保障。真诚地邀请和欢迎各界朋友前来通化观光旅游、考察访问、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通化经济发展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期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全面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制定《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通化老工业基地振兴,集中精力抓发展、抓重点、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1.7%。人均GDP突破1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6亿元,年均增长13.4%;五年累计实现工业利润5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1.9∶42.1∶36调整到16.7∶46.4∶36.9。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40万吨阶段性水平,畜牧业、特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医药、冶金、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2%,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制药企业GMP改造任务。能源、建材、石油机械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传统服务业持续升级,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信息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非工业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83户,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970户,企业集团发展到16户。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8%,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5%。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累计落实招商引资项目3307个,引进资金309亿元。发展外商投资企业63户,实际利用外资5037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8倍。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公路里程2130公里,通梅、通五一级公路和五女峰隧道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县城以上城市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52处。桃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市区完成城建重点工程41项。主要街路基本实现硬覆盖,自来水普及率91.3%,煤气气化率31%,集中供热面积530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280天。生态市建设全面实施。完成造林77万亩。实现连续5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6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9户,创建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0个。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农村教育得到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集安高句丽遗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靖宇陵园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强,建成一批公共卫生设施。文化工作日趋活跃,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获省级以上金牌485枚。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有新发展。社区组织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市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10.9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6%,享受低保待遇的达到7.2万人。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救助困难群众20万人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五” 计划目标 2005年 实际 “十五”年均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40.8 247 11.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258 10.5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亿元) 216 293.7 30.5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19.33 24 14.9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4060 28590 32.5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年均增长率(%) 20 20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6756 8807 14.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326 人口自然增长率(‰) 4.73以内 3.41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3.8 第二节 “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发达国家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有利于老工业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巨大的空间;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必将有力促进老工业城市的发展与振兴;南资北移势头强劲,有利于我们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冶金、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通钢实施1000万吨钢规划,热轧、冷轧项目投产,将为我们发展钢铁衍生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带来重大机遇。国内外市场的开放,中药材、绿色有机食品、农牧特产品等健康生态产业和旅游市场将日益扩大。通化已成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和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对我市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扩大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群也是十分有利的。更为重要的是,近些年,我们积累了加快发展的经验,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团结协作,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明显增强,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市的一些产业和产品将会受到国际竞争的更大影响。全国钢铁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钢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不断下降。国家整顿药品价格秩序,重新修订定价药品目录,药品降价趋势会进一步扩大。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下降,通化葡萄酒也将受到一定冲击。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先进地区和发达城市聚集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欠发达城市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市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水平低;产业规模不大,创新产品不多,经济整体抗波动能力较弱;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资源供给仍然偏紧,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要素平台的支撑能力不足;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带来社会各阶层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社会各阶层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将呈现多发趋势;“三农”问题的困扰短期内难以解除,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这些都将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纵观我市“十一五”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谋划新措施,迎接新挑战,争创新优势,聚精会神抓经济、千方百计快发展,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振兴通化老工业基地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思想,发展壮大医药、冶金、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医药城”、“钢铁城”、“葡萄酒城”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制造、能源、新型建材、旅游等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协调发展,打造活力通化、开放通化、诚信通化、平安通化、和谐通化,为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动“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通化实际出发,抓发展、抓重点、抓落实,针对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明确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 ——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加快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坚持投资拉动,突出项目“领跑”。把扩大投资的重点放在工业项目和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规划、实施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提高投资规模和效益,以投资提速带动经济增长提速。 ——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突出工业“先行”。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服务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构筑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经济整体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逐步把通化发展成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开放型城市。 ——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兴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推进人才智力资源开发,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生态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我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五年内跨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个新台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11.8∶52.1∶36.1,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城乡发展趋于协调;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自主增长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步伐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单位GDP能耗降低30%左右;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到2010年,基本完成通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产业基地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主要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 增长(%) 总量
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47 500 1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258 21459 15.9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24 50 15.8 固定资产投资 5年累计(亿元) 293.7 1000 27.8 民营经济比重 58 70以上 城镇化率 46.5 51.5 资源
环境 基本农田保护率(%) 86.2 86.2 森林覆盖率(%) 62.9 65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50 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 30 50 工业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率(%) 76 80 机动车尾气排放 达标率(%) 85 90 对外 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835 3690 15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26759 53822 15 出口额(万美元) 9191 18486 15 社会
发展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8 9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82 95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0 70 人口自然增长率(‰) 3.41 3.8 累计开发就业岗位(万个) 19.6 2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807 14184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326 4665 7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亿元) 94.6 160 11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25 30 3.7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22 25 2.6
第二篇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抓住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使工业在加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0年,全市工业产值达到516亿元。
第四章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扩大医药、冶金、食品三大支柱产业规模,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打造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我市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推进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新的产业发展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医药出口基地和长白山中药材基地。积极引进域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对资金、市场等方面有困难的医药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加速现有医药企业资源整合;加快医药骨干企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资本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力强的大型医药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二类新药,促进产品升级。加强医药商贸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设长白山药材、药品流通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扩大通化医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使全市医药企业产能充分释放。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为医药工业的原辅材料提供资源保障。加快发展医药包装工业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产,强化医药配套能力。2010年,医药产业产值实现翻番,达到140亿元,产值超亿元的医药企业达到20户以上。 第二节 打造冶金产业基地 坚持“支持通钢、服务通钢、发展通化”的原则,积极帮助通钢解决好用地、用水、用电、原料及运输等问题,全力支持通钢实施1000万吨钢规划,构建通化完整的钢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热、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无缝钢管,开发汽车弹簧扁钢、车轮圈钢和前桥钢等特种钢材,提高板管比、优钢比、合金比,实现由建筑用钢材为主向线、型、板、管及深加工产品的转化。实行集约化经营,强化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提高余能、余压、余热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支持通钢扩大对外合作,推进境外铁矿开发。紧紧围绕通钢发展,在原辅材料供应、中间产品转化、钢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发展钢铁衍生经济,形成配套项目和企业集群,把冶金产业培育成链条长、结构优、效益好的独具竞争力的产业。2010年,冶金产业产值实现翻番,达到230亿元,建成吉林省冶金产业基地。 第三节 打造食品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提高加工深度,拓展应用领域,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葡萄酒行业以振兴通化葡萄酒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整合、产品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和市场开发,做大做强以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为龙头的葡萄酒生产骨干企业群。制定中国山葡萄酒质量标准体系,建成国家级果酒及果蔬饮品检测中心,完成通化山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确立通化葡萄酒在国内外市场的独特地位。全市葡萄酒营销能力达到12万吨,骨干企业达到30户。加快做大食用酒精、白酒、啤酒、天然矿泉水等产业。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阜康、卓越、葡萄酒、曙光谷物等17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产品加工能力达到85.2万吨。建设绿优米、人参、果仁、葡萄、中药材、山野菜、畜禽、林蛙、蜂业、食用菌等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工基地,形成产业集群。着力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标识达到100个。2010年,食品产业产值实现翻两番,达到74亿元。 专栏3 支柱产业重点工程 ◆医药。重点建设茂祥药业氯氧喹、酰托普利、玉金药业重组葡激酶、林海药业奈派地尔等国家一类新药;修正药业盐酸依托必利原料及制剂产业化、东宝药业人胰岛素、玉圣药业红景天注射液、长龙药业海昆肾喜、益盛药业心悦胶囊等国家二类新药;加快建设振国参威口服液、华厦药业苦碟子注射液、天马药业注射用脑心康冻干粉针、紫鑫药业丹黄祛瘀胶囊、修正药业国家保护品种消糜栓原料合成及制剂生产线、腾达药业元神安颗粒、东昌区中药饮片生产及基地建设、二道江区北方万亩道地药材生产及中药材饮片加工等重点项目。 ◆冶金。支持通钢集团热轧薄带钢、冷轧薄板、80万吨不锈钢项目建设,开发汽车弹簧扁钢、车轮圈钢和前桥钢等特种钢材,“十一五”期间,要搞好热轧及冷轧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通钢热轧二期、4#、5#焦炉和7#高炉、东昌区冷弯型钢、钢结构、精密焊管、冷轧窄带钢等项目。 ◆食品。重点发展葡萄酒、特色饮品和有机及绿色食品产业。大力推进人参制品、蜂产品、绿优米、松仁露、林蛙油深加工、天然矿泉水等绿色食品产业化。重点建设吉林克菲尔高级饮品生产线、通化天马绿色食品长白山资源综合开发、通化神源药业保健品深加工、通化腾龙保健品葡萄籽深加工、梅河口食用淀粉生产线、辉南矿泉水等重点项目。 第五章 大力培育优势产业 坚持在调整中发展的方针,加强机械制造、能源、新型建材、旅游等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第一节 提升机械制造产业水平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发挥同行业知名企业优势和品牌效应,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石油机械行业整合发展。积极开发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品质优异的石油机械和石油工具新产品。建成国家级石油机械检测中心。巩固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吉林、大庆、胜利油田的一级供货商地位,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产值超千万元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达到10户,形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重要的石油机械及配件制造基地。支持市变压器厂等企业加快发展。围绕一汽集团、客车厂等大企业,建设无石棉汽车制动衬片生产线等项目,提高汽车车轮、车架、制动片等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与质量。2010年,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11亿元。 第二节 加快发展能源产业 加快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资源勘探力度,积极引进域外一次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增强能源供给能力。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电源建设,扩大装机容量,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售电量增至30亿千瓦时。推广和发展节能设备。加大煤田勘探开发力度,整合煤炭资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大力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与应用,鼓励生产与消费。积极推动太阳能开发利用。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发油页岩。2010年,能源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新型建材 充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提高加工深度及附加值。加快传统建材产业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依托通化特种水泥公司整合水泥生产企业,积极发展特种水泥。推广节能粉磨、余热发电、工业废渣利用等技术。利用好固体废弃物资源,在深入研发并通过翻译-权威部门鉴定的基础上,发展凝石等建材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筑材料,开发推广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为原料的非粘土烧结空心制品。开发利用好火山渣等矿产资源。深度开发新型建材产品。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达到19亿元。 第四节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业,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依托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辉南火山口湖群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办好高句丽文化旅游节、通化枫叶节、通化冰雪节、龙湾野生杜鹃花卉节;推出世界遗产访古游、森林公园生态观光游、中朝界河鸭绿江风情游、冬季冰雪游、以“抗联英雄、林海雪原”、靖宇陵园为品牌的红色旅游、工农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区域协作力度,扩大旅游宣传。深度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依托良好的冰雪运动基础和发展潜力,建设通化冰雪旅游休闲中心,打造通化冰雪品牌。加强整体策划包装,大力开发旅游系列观光景点及服务产品,延长游客在通时间。积极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旅游行业管理。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7亿元。 专栏4 优势产业重点工程 ◆机械制造。依托石油机械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清洁采油装备项目和钻井机械项目。实施通化变压器矿用大容量防爆干式变压器扩能改造等项目。围绕一汽集团、客车厂等大企业,建设无石棉汽车制动衬片生产线、车轮、车架、制动片等项目。 ◆能源。重点发展通化力峰节能电器设备厂低压综合节电器等项目。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集安望江楼、通化县东江等7个中、小型水电站,增加装机容量10万千瓦;建设二道江电厂两台2×200兆瓦机组及热电联产技术改造、500千伏变电所、220千伏联网工程等重点项目。积极谋划二道江发电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项目。 ◆建材。依托通化特种水泥公司整合水泥生产企业,建设年产3亿块(折标砖)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线、年产191万吨石灰石矿山、年产155万吨熟料和200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积极发展特种水泥。利用五道江矿、铁厂洗煤厂煤矸石和辉南火山渣资源,各建一条年产5万立方米煤矸石空心砖及火山渣空心砖生产线。实施3万吨铝塑型材生产线项目。 ◆旅游。依托长白山和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辉南火山口湖群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整治、王八脖子遗址博物馆、东北抗联纪念馆、白鸡腰国家级森林公园、滑雪休闲运动中心项目。 第六章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突出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户以上,其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 适应中药现代化、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培育壮大东宝、茂祥、玉金、振国、修正等一批科技型医药企业,开发人胰岛素、氯氧喹、酰托普利、葡激酶、生物导弹等高科技医药产品,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2010年,中药二次开发产品达到15个,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40个,开发二类以下新药250个。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有特色、有市场、能发挥比较优势的新型元器件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应用产品。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开发核心技术,形成以汽车电子和生物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业和制造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突破3亿元。 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开发与应用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推进我市软件产业向基地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初步建成具有自主开发、系统集成和对外加工等综合能力,并与国内和国际软件产业接轨的产业体系。2010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软件企业3户,软件产业及系统集成实现产值9亿元。 专栏5 高技术产业工程 ◆重点抓好列入国家和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主要包括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3个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3个国家科技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专项;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和细辛、人参、返魂草、平贝母、刺五加、藁本等6个品种的省级GAP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做好向国家和省推荐、申报科技计划的准备工作,争取得到国家和省里的支持。这类项目包括:东宝药业的国家新药“混合重组胰岛素注射液—新胰岛素预混”和“前列安颗粒”、茂祥药业采用纳米技术开发氯氧喹水针剂及粉针剂;振国药业的“缝裂层孔菌深层发酵生产抗癌免疫增强剂PUS的开发研究”、“参白注射液”和“麝蟾胶囊”;正和药业利用纳米技术开发的“元和接骨片”;巨仁堂药业的“炎立消滴丸”;柳河长青药业的“消更延经胶囊”等。
第三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先行启动70个行政村试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 第一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保持在4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绿色水稻、优质大豆三大作物,基本实现区域化、翻译-化、标准化生产,粮食产量达到140—150万吨阶段性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保护体系。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支撑能力。研发、选育和更新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大力推广精耕节水、测土施肥、生物防螟等农业新技术。 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扶持发展农机租赁、农机合作、农机维修等翻译-性组织,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2010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14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6万台,配套机具达到12万台(件)。 第二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突出抓好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改良优化畜禽品种。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发挥长白山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搞好米、参、药、酒、菜、菌、畜、禽、鹿、蜂、蛙等产业结构布局。园艺特产业和多种经营产值达到39亿元。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渔业经济,扩大水产养殖规模,水产品产量达到1.2万吨。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粮牧、特产、城郊经济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加快发展。 第三节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扩大基地建设规模,积极培育优质稻米、人参、中药材、酿造葡萄、畜禽产品、林特产品等绿优特产业集群,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互惠互利经济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实现工农和城乡互动与双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和销售收入实现翻番,带动农户60%以上。 第四节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植物保护体系,提高动物重大疫病和植物灾害防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医药等连锁经营,商品购销总额年均递增10%以上。
第八章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节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总体投入产出水平。建设节约型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措施,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和储运。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拓农产品市场,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 第二节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发展非农产业,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向工业集中区集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民翻译-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抓好“一推双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和输出。到2010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和特产业、常年务工经商各占三分之一的目标,农村劳务收入达到7.3亿元。 第三节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财政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开辟增收途径,完善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管理,稳定价格,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第九章 切实改善农村面貌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道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和局部地区缺水问题。“十一五”期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新建农村公路1646公里,建设乡镇客运站50个,促进城乡道路和运输网络一体化发展。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用电管理,减少电能消耗。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和秸秆、沼气等生物质能。积极预防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强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乡村建设改造计划,采取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办法,完成全市1/3乡村改造任务。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资金、项目支持,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完成14.8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到2007年全市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逐步扩大免费教课书范围。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鼓励城市各单位开展智力支农,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级医院,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健全公益性农村医疗机构,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制度。 扩大有线电视和通讯光缆覆盖范围,使广大农户能够收看有线电视,实现100%的村通电话、100%的乡能上网。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活跃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创建活动,组织农民成立各类合作社和协会。弘扬新风尚,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乡风。 第十章 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分类指导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经营。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深化以登记管理为主的户籍制度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发展农村市场。积极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专栏6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改善良种繁育、农田水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化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6.2%。 ◆灌溉。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及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水平和节水改造力度,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基本农田面积的50%。 ◆种植业良种。建设玉米种子基地、大豆良种繁育中心、水稻良种基地,提高良种的繁育能力和供种能力。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验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防疫物质保障六大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农产品监测站。 ◆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沼气。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以及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 ◆农村公路。新建农村公路1646公里,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之间互通公路。 ◆农村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级医院、改造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有线电视和通讯光缆的覆盖范围,让广大农村能够收看到有线电视。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流动服务车等。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 第十一章 拓展生产型服务业 围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抓住我市“十一五”期间交通条件有重大改善的机遇,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创新物流业态,构建货畅其流的物流运输平台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加速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原材料、医药、食品、建材、日用商品等翻译-性物流园区,建设江北综合型物流中心。依托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积极发展配送中心。支持通化货运枢纽站、梅河口货运总站等物流企业发展,引导相关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十一五”期间,培育和发展10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第二节 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 加快电信服务业发展,开发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业务,实现信息的全民服务和大众普及。电话普及率达到75%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1%以上。 实施“数字通化”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服务业,完成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改造升级,城镇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0%。开展数据和多媒体等服务。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培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扶持网络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拓展电子政务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领域和项目,加强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业务应用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信用认证体系和在线支付体系建设,建设支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推进社区信息服务,采用计算机、数字电视、无线网络等手段,向市民提供教育、娱乐、购物、旅游、医疗、纳税、水电、电话费用等监控自动化管理和交互式信息服务。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 第三节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树立大金融意识,发挥金融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改善社会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组建单一法人管理体制的通化市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商业银行。优化货币信贷结构,力争使货币信贷有较快增长。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争取中小企业融资有较大进展。启动新一轮上市融资预案,境内外上市公司力争达到16家,融资50亿元。引导支持企业利用好债券市场。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发展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开发和完善新兴中间业务,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和发展保险市场,探索发展责任保险。 第四节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 拓展和规划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划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健康等咨询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积极发展行业协会,探索新形势下的运行机制,创造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环境。积极发展会展业。 第十二章 充实生活型服务业 在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化休闲和健康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健康、舒适。 第一节 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果仁、大米、土特产、日用品等大型批发市场,支持汽车、租赁等翻译-市场建设,推进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创新。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现代商贸集团,推行连锁经营、多式联运、网上销售、仓储式批发、集中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机构,加快商圈、商区的建设。巩固提高市区新华、百货大楼、江东、老站等商业中心,建设江南和二道江商业中心。鼓励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服务业企业。大力开发以吉菜为龙头的餐饮业,积极发展商务、公务、学生、企业职工午餐食堂及便民早餐网点。改善农村商业网络,加快乡村市场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生产资料市场20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80个,大型工业品市场60个。 第二节 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业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社区服务信息设施建设。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企业,开展家政服务、连锁配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信息咨询、慈善互助、养老托幼、家庭教育、卫生保洁、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深入挖掘社区服务就业潜力,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把社区服务业建成吸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规范发展房地产服务业 建立健全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规范中介行为。进一步活跃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拓展和完善个人住房金融信贷业务。有序发展家装市场。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物业管理规范化 专栏7 服务业重点工程 ◆现代物流业。加快批发市场及物流园区建设,构建长白山地区商品集散地。重点建设通化市蔬菜批发市场、新华农贸市场、装饰装璜材料批发市场、梅河口市中联商厦、北方中药材、商务会展中心、东亚果仁市场。 ◆信息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教育信息化示范工程等。 ◆金融证券业。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吸引国内外3—5家金融机构设立网点。完成城乡信用社单一法人社改造,并改制重组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内外上市公司力争达到16家,融资50亿元。引导支持企业利用好债券市场。发挥好各保险公司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建立起企业社会信用体系。 ◆商贸业。要巩固完善提高新华、百货大楼、江东、老站等商业中心,重点建设江南和二道江商业中心。每个县都要引进1家以上国内外大型商业机构的分支机构,将传统商业改造成为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业态,建立城乡一体的农资、建材、医药、日用品等连锁经营网络。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开发区、城区、县域“三个板块”经济为发展平台,大力推进开发区招商创业、城区加快发展、县域重点突破,形成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第十三章 推进开发区招商创业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运作、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加快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有机食品4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产业进园、项目进区、多园并举、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格局,把通化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载体、招商引资的窗口、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和城市建设的新亮 第一节 完善开发区配套功能 坚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的原则,确定开发区布局为“1+4+x”,即建设1个新城区,4个工业园区,配套若干商务、物流、科研、生活等功能区。“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快水、电、路、热、讯等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区新区规划建设,完成“七通一平”工程。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有效的筹融资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配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文化娱乐服务网络,健全城市交通、信息产业、邮电、银行、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建成1个现代化大型综合商场和3个大型翻译-批发市场。2010年,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流的市政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等硬件支撑体系。 第二节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开发大项目,拉长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有机食品产业链,形成项目群、企业群,提升竞争实力。 冶金产业园重点依托通钢,通过调整改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提高精品钢比例,配套上下游产品,延伸由板材到型材、到终极产品的产业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产业群。2010年,冶金产业园发展5000万元以上项目22项,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 机械制造产业园重点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加快技术改造,加强对外合资、合作,利用通钢板材和管材进行钢产品深加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设备、通用机械设备等产业,逐步形成系列化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2010年,机械制造产业园发展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利用我市现有中药材资源和医药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产业,引导骨干医药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建立完善中药种植、新药研发、临床实验、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业体系,培育产业集群。2010年,生物制药产业园发展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 有机食品产业园重点立足我市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长白山生态食品和葡萄酒产业及优质农作物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10年,有机食品产业园发展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 第三节 强化开发区招商引资功能 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和软贷款,实施多元化、市场化融资,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和资本吸纳能力。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翻译-招商,引进境内外优势企业入驻园区,推进整体开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水平,采取土地置换、土地入股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制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进区落户。2010年,开发区累计引进域外资金115亿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 专栏8 开发区建设目标及功能 ◆目标。一是建设目标,2005年启动,三年成形,五年完善;二是环境目标,高水准开发、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服务、高素质队伍。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 ◆功能。建设一个新城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万人左右。建设四个产业园区。一是冶金工业园。主导产业为钢铁热轧板、冷轧板及精品钢深加工。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利税7亿元。二是机械制造工业园。主导产业为汽车零部件、新型环保材料、石油机械。配套建设占地1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和占地0.4平方公里的居民小区。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利税6亿元。三是生物医药工业园。主导产业为生物医药。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利税1亿元。四是有机食品工业园。主导产业为绿色食品和葡萄酒业。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利税2亿元。 第十四章 推进城区经济加快发展 依据城市总体功能定位,积极构建区域性经济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增强城区产业及企业竞争力,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增强城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通化市建设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10年,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占全市的38%,人均GDP突破3万元;财政收入接近30亿元。 第一节 优化城区产业结构 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城区工业调整创新、服务业提速升级和农业转型增效,促进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调整转型城区工业。创新城区工业形态,大力发展科技型、研发型、环保型企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促进城区工业提速提质提效。城市上风头、上水头严禁建设影响环境的工业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市区工业企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实施置换、重组,向开发区集聚。 改造提升城区服务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优化服务业网点布局,重点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物流、连锁经营、信息咨询、中介组织等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经济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促进城区服务业提速升级。 引导城郊农业转型增效。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永久性菜田、生态农业园、苗木花卉基地等项工程。2010年,把城郊初步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高效益的农业示范区。 第二节 突出城区产业特色 大力发展特色鲜明、各有侧重、协调共进的优势产业,做大园区经济、城建经济、社区经济、旅游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特色企业、特色产品、特色街路、特色文化和特色景观,进一步完善城区服务功能。 东昌区,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发展壮大医药、冶金建材、商贸服务、房地产业,积极培育食品和农特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二道江区,大力发展“围钢经济”,突出发展冶金、建材、能源、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加速资源枯竭型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三节 实现城区集约发展 坚持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推进产业集约经营,提高城区土地利用效益。 积极培育集约型工业园区。围绕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分工协作,实行翻译-化、集约化生产。规划建设江南新区、江北综合物流区、江东张家工业区、江西商业区、二道江钢铁工业区。 规划建设精品街区。挖掘商业潜力和文化内涵,以新华大街、集贸步行街、新站步行街、装饰装璜材料批发市场为基础,引名企、建名店、育名品,不断扩大规模,培育构筑特色商街。
第十五章 推进县域重点突破 加快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整体升位、县级财力大幅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5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8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21.6亿元,年均增长14%。 第一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以扩权强县为契机,实施工业强县和资源集约转换战略,突出工业拉动、项目带动、改革推动、城乡互动,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强化对外开放,开发建设一批大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每个县(市)新建2—3个转化能力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具有明显生产优势的大型企业。 第二节 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集约利用土地,促进招商引资,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县城和重点镇优势,合理规划工业布局,集中摆放工业项目,推进县域工业集群发展。加快梅河口、集安开发区建设。“十一五”期末,通化县、辉南、柳河工业集中区争取晋升为省级开发区。促进各县(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经济集约化的发展和县域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2010年,5个县(市)工业集中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专栏9 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及目标 ◆梅河口市。确立“工贸互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能源、医药、食品产业,发展包装、建材、渔具、服装和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果仁、大米、中药材、小商品等批发市场;努力将梅河口市建设成为通化市的副中心城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递增15%;财政收入达到6.8亿元,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递增 25%。 ◆辉南县。确立“工业立县”战略,重点发展医药、冶金两个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建材三个优势产业和旅游特色产业,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建设粮食、牧业、园艺特产三个生产基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4亿元,递增15%;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递增 20.1%。 ◆柳河县。树立“工业富县”思想,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医药产业,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振兴新型机械加工业,整合开发矿产建材业,科学打造旅游业,大力发展以烤烟和林下经济为主的特色产业。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递增15.5%;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递增1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递增 31.5%。 ◆通化县。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做优制药业,做大矿产业,做强化工建材业,做精轻工食品业,培育发展其他产业;举全县之力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建设优质粮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长白山药谷,用10—15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医药加工制造基地、医药流通及信息中心、医药研发教育中心、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9亿元,递增17%;财政收入达到5.3亿元,递增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亿元,递增 35%。 ◆集安市。着力建设“边境文化旅游名城”,突出发展参药业、外经贸业、旅游业、食品业,建立蜂业基地。加强“高句丽”旅游产业的整体包装运营,加强与长白山旅游合作实现“双赢”。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5亿元,递增16.4%;财政收入达到2.9亿元,递增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递增20.1%。 第三节 积极发展县域和区域中心镇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提高城镇运转功能和聚集能力,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注重提高规划标准,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合理调整乡镇布局,扩大管理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质量。2010年,财政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乡镇达到34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3.5%。 第六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建设交通、通信、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第十六章 加快交通建设 重点建设高等级公路、铁路、空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通化外围“3小时经济圈”,使通化“通边达海”,由交通“末梢”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第一节 加快公路建设 规划建设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长春、通化至集安、梅河口至沈阳高速公路,总投资220亿元,建设总规模508公里,建成390公里;投资3.5亿元,新增一级公路30公里;投资7.4亿元,改建省级公路286公里;投资16.8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646公里。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公里,市县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连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乡公路实现区域网络化,形成“一环五纵八横”为骨架的进关出海通道和覆盖全市的公路运输网络。 第二节 加快铁路建设 以提速扩能为目标,实施铁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提高境内铁路通行能力和质量,实现客运快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化段)、沈吉铁路复线,改造通梅铁路。 第三节 加快通化机场建设 启动通化机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打通通化与外界的空中联系。 第十七章 完善通信网络建设 加快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提高城乡通信水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超过9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超过110万户。电话普及率超过75部/百户,市区宽带普及率超过70%,农村行政村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积极发展城市社区邮政网点和农村委托代办机构,加快邮政信息化,提高普遍服务能力。 第十八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合理调配,适应城市扩容、产业发展、农业灌溉和农村安全饮水需求,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规划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骨干河流整治和管理,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成区防洪能力。2010年,基本形成防灾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三大体系。 专栏10 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公路。重点建设通化至沈阳(快大—沿江)、通化至丹东(通化—岗山岭)、通化至长春(通化—梅河)、嘉荫至大连(亮子河—草市)、长春至长白(梅河—靖宇)五条高速公路及绕越线一级公路和农村水泥路工程。 ◆铁路。重点建设通化至丹东(通化—灌水)、沈吉线(通化段)复线铁路,改造梅通线铁路,提高运输能力。 ◆民航。推进通化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水利。重点加强通化市城市防洪工程、桃园水利枢纽配套工程、浑江干流、鸭绿江界河整治、海龙水库除险加固、山城子水库枢纽、大迫子水库等项目建设 第七篇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按照科学规划、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的要求,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为重点,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把通化建设成为吉林省东南部中心城市和更加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山水城市。“十一五”期间,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第十九章 优化城市功能配置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适度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改造旧城,开发建设新区,形成功能分区合理、工作生活便利的城区结构。依据市区自然形态,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规划建设江西商业区、江南新区、二道江工业区、江北物流区和开发区五大功能分区,打造鸡冠山、玉皇山两个山体景观视廊和浑江、保安河、二道河等景观带。2010年,市区规划用地60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 第二十章 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 实施一批与城市特色相协调、城市定位相一致的重大城建工程,提高承载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城市面貌。规划建设城市重点工程35项。 第一节 加强城市路网建设 以完善城区道路网、建设城市快速路、改造城市出口为重点,加强主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完善路网格局,形成快速、通畅、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统。重点建设江南新区道路工程、滨江东路工程、福明路和光复路改建、江南大桥立交、西出口立交等路网工程。2010年,市区人均道路面积12.17平方米。 第二节 完善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排水和环卫设施 继续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市区高层、高区和周边区域居民吃水难问题。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2.5%,供水漏失率下降到40%以下,新增日供水能力5—10万吨。加快热网建设和改造,新建16座换热站,改造中继泵站,分户改造旧楼1689栋。中心城区以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集中供热为主,实现单户计量和网络化服务。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外网2.13万延长米,改造燃气管网2万延长米,发展燃气用户2.2万户,新增燃气储气能力5.4万立方米,燃气气化率达到80.5%。实施排水工程,新建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50吨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各一处。 第三节 加强城市绿化彩化亮化 突出江河沿线、街路、公园、广场和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化彩化亮化,打造有通化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和具有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的城市景观。市区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总覆盖率达到3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 第四节 发展城市公交 更新及新增公交车205辆,新开公交线路10条。城市出租车总量控制在1500辆以内。 第二十一章 强化城市管理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区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相互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综合执法框架。加快卫生保洁、周山沟河及城市综合整治,完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物业等各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交通畅通工程,规划预留空间,加快建设停车场;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交通指挥、调度、监管系统。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专栏11 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重要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商贸区和旅游区。 ◆重点发展的居住区。重点开发建设江南新区、江北发展区。旧城改造的重点是,江东团结居住区、二道江通钢居住区、江西周山棚户区、西昌居住区和石棚城中村改造等。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园林绿化建设以浑江、二道河、保安河等景观带和五座公园为重点,努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市区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 ◆城市交通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江南新区道路及配套设施、滨江东路、福明路和光复路改建、江南大桥立交、长胜大街、西出口立交等工程。 ◆市政设施建设项目。排水工程:重点建设污水处理、二道河改造、三期平湖工程;环卫工程:重点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10座封闭式垃圾中转站、50座水冲式公厕等项目;供热工程:重点建设调峰热源、2×200兆瓦机组、16座换热站等工程,改造中继泵站。 ◆公用事业工程。城市供水工程:重点建设高层老旧楼房室内管线改造、高区及周边区域供水、水厂、哈泥河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及水库清淤、供水主干网改造等工程;城市燃气工程:重点抓好燃气管网改造、燃气用户发展、煤气储气柜、燃气外网敷设等工程;城市公交工程:新增加公交线路10条,更新及新增车辆205台,新增6处公交及出租停车场。 第八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第二十二章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二节 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公示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加快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第二十三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第一节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推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按照“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要求,以产权重组为核心,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加强对改制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第二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促进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我市被列入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的机遇,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兴建一批创业基地、创业街路、创业市场,推动全民创业。加强信用担保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向支柱和优势产业领域发展,向农业产业化、城市开发、社区服务等领域聚集,壮大民营骨干企业群体。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 第二十四章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扩大部门预算试点范围,统筹安排预算内、外收入,实行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比重。完善部门预算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继续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模式。 第二十五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争取在民营资本参股金融企业上有所突破。完成城乡信用社单一法人社改造,并改制重组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域外和民营金融机构,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3—5家金融机构设立网点。 第二十六章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抓住国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机遇,加强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拓宽投融资领域和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改革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对股份制企业的监管。 第二十七章 稳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 完善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扩大市场定价范围,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切实加强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及要素产品价格改革,理顺供热价格。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适当提高征收标准。规范建立基准地价确定和公布制度及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制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强教育、医疗、涉农、中介服务价格和收费监管。 第二十八章 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和发展保险市场,积极培育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专栏12 重点领域改革进度安排 改革 领域 改革任务 完成时间 行政 管理 体制 健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行业信用体系 推行政务公开 理顺市、县的行政管理权限 前期 健全行政执法体制 推进电子政务 中期 制定并实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后期 基本 经济 制度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前期 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 启动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 中期 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 后期 财政 体制 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前期 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要求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中期 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后期 金融 体制 加快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推进城市信用联社分类处置改革 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前期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推进农业保险,探索发展责任保险 中期 投融资 体制 健全企业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 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制 建立市级重大项目库 前期 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机构 中期 探索建立覆盖全市的规范的产权交易中心 后期 价格 管理 体制 制定垄断行业和公用、公益服务行业定价成本核算办法 健全垄断行业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听证制度 推行明码标价制度 推进水价改革 修改完善供热价格管理办法 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实行招投标定价机制 前期 深化电力价格改革 中期 市场 体系 规范发展要素市场,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探索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试点 前期 建成初具规模的汽车金融和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形成现代物流体系 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中期 建立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后期 第九篇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WTO过渡时期后的新形势,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使对外开放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十九章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与方式,发挥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先导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一节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推动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招商引资机制。开辟招商引资新途径,努力实现招商引资队伍网络化、招商人员翻译-化、招商形式多样化。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行会展、网络、委托、中介组织等招商方式。借助省里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大型经贸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多层次、翻译-化招商。 第二节 提高利用域外资金的规模和质量 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优势,有效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春经济圈、沈阳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发达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加强与欧洲、东南亚、日韩俄、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利用特色产业、资源、大企业、好项目和知名品牌,大力引进域外资本和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及资金支持,有效利用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增强融通资金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引进内资4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 第三十章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按照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的要求,提高外经外贸的总量和效益,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一节 努力扩大出口 大力引进和培育外经贸龙头企业,重点出口创汇企业达到50户。加快医药、长白山特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药品、钢材、果仁、优质农副产品等出口规模。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层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培育名牌出口产品,提高出口效益。加强集安边境口岸、通道建设,扶持发展边境贸易、互市贸易。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4亿美元。 第二节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充分利用有关鼓励政策,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开拓境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资本转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带动劳务、原料和产品输出。加强与省内外的联系,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积极融入长春、沈阳、丹东及环渤海经济圈。加强与东北东部经济带及国内外友好城市经贸交流与合作。加强各类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培育“通化劳务”品牌,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第十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有序开发资源,厉行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管理,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一章 大力节约资源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提倡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着力推进能源节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产业产品比重;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加强生产、消费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耗能由目前的3.7吨标准煤下降到3.4吨标准煤。推广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全面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工业,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实施工业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动城乡公共建筑、民用住宅节水。万元GDP用水量由现在的506.6立方米降到450立方米左右。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坚决禁止毁田烧砖,鼓励发展替代建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革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创建节约型城市、企业和社区。 第三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在冶金、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引导企业开发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开发秸秆、农膜、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规范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机制。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产业园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专栏13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资源节约重点工程。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使燃煤工业锅炉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区域热电联产,使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2%以上;节约和替代能源推广,提高乙醇汽油配比,抓好燃料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在城市推广燃气汽车;抓好通化腾龙保健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000吨山葡萄籽资源综合利用、集安市特种水泥厂利用窑外分解技术年产20万吨特种水泥生产线技术改造、柳河县二道锅炉厂火天锅炉节能改造、吉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葵花籽皮一次性全绛解餐具等重点项目。 ◆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通钢循环经济园区和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抓好干熄焦、高炉煤气TRT发电、蒸汽系统节能改造、区循环水改造、氢氧切割装置、年处理100万吨废钢、东昌区蓝资200万吨凝石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发区各产业园要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及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第三十三章 加强生态市建设 发挥我市山、水、城、林的自然优势,构筑多层次立体绿化体系,提高生态绿地系统对各类污染的防护和消化能力。新增林地面积60万亩。实现5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加大对哈泥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争取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1000平方公里。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加强鸭绿江流域和辉发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对水源、湿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新建生态示范区15个。 专栏14 生态保护重点工程 ◆林业生态建设。新增森林面积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 ◆鸭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对市区周山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3平方公里。 ◆通化市水源地保护工程。投资1.06亿元对水源地进行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 ◆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哈泥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争取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北大顶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1.67万公顷、封山育林3.33万公顷。 ◆黑土地保护工程。治理黑土地21.67万公顷。 第三十四章 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改革污水、垃圾处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环境执法、监测和科研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市区建成污水处理厂,基本解决浑江、二道河等主要沟河的污染问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5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00天。 专栏15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鸭绿江、浑江、哈泥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包括水源地保护、工业污染点源治理及清洁生产、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处理、流域综合治理等。 ◆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建设通化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 ◆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建成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将医疗垃圾统一集中处理。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及时送贮,消除隐患。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环境执法能力标准化、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环境信息能力、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等。 第十一篇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兴业战略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十五章 加快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注重智力引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围绕支柱、优势产业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突破,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争取20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专项。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十一五”期末,科技示范区达到20个,试验基地45公顷,科技对接单位18个,推广农业创新技术20项。构建自主创新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专栏16 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农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及预期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到“十一五”末期,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更换1-2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量提高10%以上,效益增加30%以上。 ◆工业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医药工业科技:以中药研究与开发为主,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制药,有选择地发展化学合成药;食品工业科技:要充分利用长白山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天然绿色食品;冶金工业科技:要重点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新品种和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矿产建材工业科技:要重点在节能、环保上下功夫。积极进行墙体材料改革。大力研究发展化学建材产品,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机械工业科技:重点发展石油修井系列产品,矿用隔爆型机电系列产品;农药化工工业科技:抓紧落实年产2800吨杀铃脲系列产品替代高毒农药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形成“开发一代、热销一代、储存一代”的三线农药和兽药产品新格局;信息产业科技:重点发展软件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2—3个高新技术品种。 第三十六章 优先发展教育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努力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翻译-设置,明确职业培养方向,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办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职教中心。支持通化师范学院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2010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0年;幼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左右;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全省各市(州)中上水平。 专栏17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农村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加强骨干学校建设,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办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职教中心。 ◆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把通化市朝中、通化市聋哑学校办成省内一流学校。 ◆高等教育。重点支持通化师院加快发展,加强与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成立医药大学。 第三十七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创新用人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通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人才教育基地作用,加强理论教育、翻译-培训和实践锻炼,优化年龄、知识和翻译-结构,提高各级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 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企业经营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企业经营者任职职业化、选聘市场化。全市民营经济管理人才突破4.5万人。 提高翻译-技术人才水平。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突出造就和培养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落实准入、管理和待遇规定,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域外人才。 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10个人才重点项目,实现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培训6.6万人、农业科普培训200万人次的目标。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完善配套措施,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 第十二篇 建设和谐通化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推进和谐通化建设。 第三十八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全市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大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就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失业保险参保面。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运行机制,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做好社会救助和救济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突出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大病就医、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万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万人。 第三节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劳动关系调整的市场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工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设。注重社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 第四节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质量 努力改善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利用五年时间,改造棚户区150万平方米,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优化村屯布局,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城市供水、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0%、82%。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优化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住房、通讯、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安全等消费,扩大消费信贷领域和规模,规范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城镇恩格尔系数30%左右,农村恩格尔系数40%左右。 第三十九章 协调发展人口、卫生、体育事业 第一节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建设。改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加强社区养老、医疗救助、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务。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发展,保护残疾人权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以内。 第二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继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市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201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我市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应急救治能力。 第三节 发展体育事业 完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2010年,70%的城市社区和20%的农村乡镇建有公益性体育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学校为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以乡镇为重点抓好农村体育,以社区为重点抓好城市体育。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备战省运动会、全国冬运会等重大赛事,争取好成绩 第四十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通化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长白山文化,每年创作生产出1至2部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加强社区、广场、企业、校园和乡村文化建设。市区建设集博物馆、图书馆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全市公共图书馆总数达到8个。加强文物保护。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完成第六批国保、省保单位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完成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9.5%,城镇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60%。增加朝语广播。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建设多功能、综合性档案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支持英语辅导报社做大做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具有通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企业主体,建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二节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推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注重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创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勇于争先、自我加压、重行务实、创业发展”的通化精神。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明风尚,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国防教育,密切军民关系,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第四十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健全和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支持和保障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营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 第四十二章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为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与社会团体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企业科学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地震、气象、防洪、消防等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翻译-队伍培训,增强全社会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开展市场专项整冶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保障边境地区社会安宁。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通化”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三篇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总体规划由市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围绕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组织编制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将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并通过年度计划促进总体规划的分步实施。 明确规划监督主体。总体规划纲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施,专项规划由规划主管部门监督实施。依据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在市级领导干部、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中落实目标责任制。 建立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部门)规划由规划主管部门组织评估,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必要的修订,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通化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 新译通翻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