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化
太原市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屏障,座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太原地处内陆,民风朴实、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如:战国名将廉颇,唐代宰相狄仁杰,文学家白行简和他的哥哥大诗人白居易,诗人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宋代名将呼延赞、杨延昭,书画家米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均籍贯并州。市区名胜古迹有晋祠圣母殿、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道场、崇善寺、纯阳宫、白云寺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等。 太原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现辖6区1市3县,全市共有51个街道办事处,488个社区居委会,54个乡、镇,1030个村民委员会,1794个自然村。 太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及商业物资供应中心的优势,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4%,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例为3.7:49.7:46.6,全市人均GDP为13603元。 太原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2006年伊始,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要建设太原城市经济圈。几天后,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太原市干部大会上再次提到,要“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为太原发展拓展空间,为全省发展注入活力”。什么是“太原经济圈”?为何要构建经济圈?建成后的经济圈会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我省部分专家。 “大太原”的梦想 “现在我更乐意坐公交车回家,方便、省事儿。”在太原工作的榆次人小杜说。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相距不过25公里,3年前,小杜回家时的交通工具首选火车,买票、排队、等候成了家常便饭,后来有了公交车,省却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似乎并没能使像小杜这样频繁来往于两个城市的人群感到满意,希望两个城市间开通更多的路线和车辆成为他们期待的事情。 “构建大太原经济区,或者说太原都市圈不单单是为了城市间交通的通畅和便捷,更主要的是圈内各城市、城镇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了多年太原经济圈的省人大环保委员会副主任李淳强调,“太原经济圈的构建,对我省具有战略意义。当今世界的形势就是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我省经济尚不发达,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山西省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曹昌智对此也持相同观点:构建太原经济圈应成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发展的总方向。“如今城市间的竞争已不再单纯地存在于城市之间,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竞争、集团式竞争。”他介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城镇群,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等也呼之欲出。可以预测,未来国内区域竞争将是都市圈之间重量级的较量。” 曹昌智同时指出,我省现有的11个地级城市和14个县级城市,除了省会太原和个别城市以外,其他城市规模都偏小,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普遍较弱,而且全省大多数城市由资源开采型的工矿区发展而来,城市性质极其相似,综合功能很不完善。为此,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不失时机地构建太原都市圈,有助于明确各类城市的产业定位和职能定位。而且,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逐步形成,太原市作为京津冀大都市圈的西部中心城市,在环渤海湾经济区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中,“承东启西”的功能日渐突出,同时也促进了太原与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这些都为构建都市圈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中部崛起’的呼声已响彻全国,如今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山西省的‘中部崛起’。山西省的中部在哪儿?主要就是省会太原!”李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积极寻求城市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建设有特色、有活力的经济圈,不断增强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举措。太原在过去的几年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为建设大太原经济圈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加快建设大太原经济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大太原”有多大 太原经济圈范围应该有多大?刚刚由省政府编制完成的《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给了我们一个方向。规划确定太原为核心城市,其性质是“山西省省会、华北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重加工产业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生态型、综合性、现代化城市。”规划确定的发展策略是,突出发展核心城市,构建太原大都市圈,强化太原与介孝汾、阳泉、忻原城镇组群的整合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发展网络。 对此,专家们的意见也比较统一,认为太原经济圈大致应该包括:太原市域全部、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区)在内的经济发展区域。而且,空间结构应包括一个核心,两个圈层。 具体来说,一个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该核心区应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行政中心、大公司总部等)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楔形绿地系统,消除环境污染,保护历史建筑等。 两个圈层:分内圈层与外圈层。内圈层是指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强烈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主要包括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可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 外圈层包括阳泉市、忻州市2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外圈层的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未来将是经济圈发展的强力支撑点。除了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等产业外,还将作为经济圈核心区和内圈层现有的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和运输职能。 经过专家测算,届时,太原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945亿元至975亿元,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人口总数超过800万。 “大太原”咋发展 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复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工作,他认为,要实现太原经济圈的发展,首要应该调整产业布局。太原市的产业布局调整,应从太原土地资源实际出发,工业疏散不应只注意到市郊工业区的建设,应将一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区位优势更为突出的省内其他城镇转移。通过强化同这些地区的合作,向这些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实现利益共享,建立起稳定的产销、供需平衡关系,也有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避免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和“诸侯经济”的许多危害。 曹昌智对此则有更明确的设想,他认为将来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区应发展为:市区北部军工与优质冶金产业区、西部重型机械产业区、西南部高新技术与旅游产业区、太原、榆次之间教育园区、鸣李仓储物流园区。晋源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小店——榆次“高新技术、外向型新兴工业集群”、上兰新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内圈层:古交,能源产业集群承接核心区转移出来的焦化与电力企业;阳曲,镁合金产业园区,承接万柏林区转移出来的黑色冶金中的冶炼企业;清徐,以醋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城郊型农业产业集群,精工铸造集群;寿阳,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太谷,玛钢、机械制造、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祁县,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外圈层:北部原平、静乐,南部介休、孝义,东部阳泉三大煤、焦、电力产业集群;忻州、定襄轻工、旅游产业集群;平遥、祁县旅游产业集群;汾阳、文水、交城,酿造、轻型加工产业集群。 同时,他认为经济圈的“指状”发展轴线也应成为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带。发展轴线包括太原——忻州——原平以大运高速公路为通道的发展轴线,太原——寿阳——阳泉以太旧高速公路为通道的发展轴线,太原——祁县——平遥——介休以大运高速公路为通道的发展轴线,太原——交城——文水——汾阳以夏汾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发展轴线,太原——太谷以108国道为联系方向的伸展轴线。沿轴线地区可以建成制造业产业带、资源型加工产业带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利用丰富的劳力资源、水土资源、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李淳则提到,综观太原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旅游业应确定为区域主导产业。以太原市区为中心,以榆次区、介休市、平遥县、晋源区、娄烦县、清徐县为支撑,以开发晋阳湖、把汾河景区扩大到市区南北两面和建设太原市北部景区为中心,构建旅游带和旅游产业集群。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太原经济圈要承担我国经济发展梯度转移中“承东启西”的任务,必须完核心城市对外辐射的通道,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和经济影响。具体说来,核心圈层应实施“公交化”发展战略,在公交优先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小汽车交通的发展。紧密圈层应实施“高速化”发展战略,满足经济圈紧密圈层交通联系“高速化”要求。 “大太原”的难题 “建设太原经济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束采访后的李淳对我们这样说到。 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相对薄弱、区域环境问题严峻等均是构建经济圈的瓶颈。尤其是目前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城市间的经济协作。比如太原和榆次,两地竞相开发各自的经济园区和大学园区;比如太原、晋中、忻州三地的旅游资源,不是总体把握晋中腹地的历史文脉,整合资源,而是各自强调自己的品牌特色,相互争夺旅游线路和客源,矛盾十分突出。 专家们纷纷表示,对太原经济圈发展的行政组织和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是经济圈协调整合发展的前提。同时建议由省政府制定太原经济圈发展规划,并设立政府协调机构,由省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各市主要领导参与协调,由此建立区域的协调、管理体系。 “推进经济圈建设,不应一蹴而就,目前可以把目标锁定在促成太原和榆次的协调发展上。”专家们寻求构建太原经济圈的迫切希望可见一斑。 梦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变为现实,我们期待着到来的那一天…… 范围:太原市域全部、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区) 空间结构:一个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构成,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内圈层——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地域内的城市、城镇和区域,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外圈层——包括阳泉市、忻州市2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原平、汾阳、介休、孝义4个县级市和若干县城。作为煤焦产业的疏散地,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运输职能。 太原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 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