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北京翻译服务提供商----新译通翻译公司设北京翻译公司和上海翻译公司提供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萧山文化: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撤市设区。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115.7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78440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4个街道总人口249062人。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所温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我国东部地区大型现代化航空港——杭州萧山机场2003年航空旅客发送量215.4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前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等称号。2003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0%、60.5%、32.5%。实现财政总收入43.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和42.9%。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 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3年农业总产值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粮食复种面积49760公顷,总产量26.14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4.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饲养量为125.13万头;水产养殖面积8533公顷,其中名优水产专养面积5133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3246吨,比上年增长3.1%。实现渔业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蔬菜种植面积29458公顷,年产量107.22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3380公顷。 全区已建立了7个农业示范园区,以生产种子种苗为主,集科研、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已投入运行,获省级农产品金奖19个、银奖8个。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围垦造地50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03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工业销售产值1277.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区属工业完成产值1285.61亿元,增长27.6%,销售产值1254.80亿元,增长28.0%,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4.7%和104.9%。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区属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0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工业利润总额61.14亿元,增长42.1%,完成年度计划的118.5%;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6%;全员劳动生产率66941元/人,比上年提高13290元/人;工业资金利润率7.85%,比上年提高0.19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4.65%,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百元固定资产净值提供利润18.80元,比上年提高0.95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加快2天。 技改投入保持高位增长。传统产业得到有效升级,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全区1438个工业性投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亿元,增长29.4%。150个区级重点项目,通过竣工验收的112个,完成投资额72.2亿元。 技术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杭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累计达86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杭州市级26家。新增7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1个杭州市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36只,其中国家级4只。被列为“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县(市、区)。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达1039.33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79.4%,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区属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达1016.51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占区属工业的比重为79.1% 。74家强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8.86亿元,工业产品销售产值501.35亿元,工业利润总额26.29亿元,占区属工业的比重分别达40.4%、40.0%和43.0%。产销超10亿元企业增至15家,超5亿元企业增至29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157家。 主导产业增势强劲。化纤纺织行业在市场竞争激烈、局部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注重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增加出口。规模以上化纤纺织行业产值增长43.7%,高出全区平均增幅9.5个百分点;钢结构网架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同比增长41.0%,高出全区平均6.8个百分点。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全区累计有102家企业的122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钱潮”万向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新增省级名牌产品4只,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4件,荣获“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称号”。“杭萧钢构”成功上市,为全区民营企业改制迈出坚实的一步。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59.38亿元,增加值1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20.4%。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5.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49.03万平方米。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87万元/人,比上年增加3.42万元/人。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市场建设开创新局面。占地近40公顷的传化物流基地、占地近20公顷的浙江世纪建材装饰市场正式开业运营,占地10多公顷的杭州原野汽配市场试运营,市场布局日趋合理,网络更为完善。年内新建、扩建、改建市场8个,新增面积10余万平方米,累计拥有各类市场125个,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198.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萧山商业城再次被命名为省二十大重点市场之一;浙江世纪汽车市场被省工商局命名为“四星级市场”。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近年来,萧山旅游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东方文化园二期建成开放。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世外桃园、杭州生态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拥有国际酒店、金马饭店、宝盛宾馆、开元萧山宾馆等四星级涉外宾馆4家,开元城市酒店等涉外星级宾馆16家,以发展假日经济和旅游节庆为切入点,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第五届杜家杨梅节、萧山人游萧山、桃花水母展等一系列活动,承办了全国化纤工业发展论坛等40多个全国性会议,进一步促进全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2003年全年接待游客194.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6.4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6亿元。 对外交往不断增加 萧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日本山梨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进口总值达到10.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3%;自营出口总额达到17.65亿美元,增长36.9%,完成年度计划的113.9%,实现贸易顺差7.32亿美元。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48家,比上年增加14家;超2000万美元达19家,比上年增加5家,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全年新批准外贸公司48家,新批准和登记生产企业进出口权122家,累计有外贸公司99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412家。新批准设立4家境外办事处(公司),累计达16家。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纺织品出口45630万美元,增长38.9%,占25.9%,其中化纤面料19129万美元,增长92.2%;机电产品出口44455万美元,增长47.9%,占25.2%;服装出口32774万美元,增长23.8%,占18.6%;羽绒及制品出口21001万美元,增长58.1%,占11.9%;家具出口17332万美元,增长14.9%,占9.8%;化工产品出口4997万美元,减少5.1%,占2.8%;自行车出口3139万美元,增长78.5%,占1.8%。形成了以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国家级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省级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和浙江南阳经济开发区相呼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成功承办了全国首届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1918工程”已有11条交通道路和13条市政道路投运,投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03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评为大陆最佳投资地第一名。 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把招商引资作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加大东引台资力度,鼓励以民引外、民外合壁,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4家,比上年增加45家;总投资10.4亿美元,增长104.7%;合同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增长87.1%;实际利用外资1.99亿美元,增长45.4%。其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3家,总投资5.5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截止2003年12月底,全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07家,合同外资20.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46亿美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日益美化,新区建设发展迅猛,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726.32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3750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8573.6万人次,比上年上升86.2%。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854万元,增长8.1%。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城乡交换机总容量63.58万门,比上年末增长14.0%。固定电话机39.12万户,增长13.0%;“小灵通”10.9万户,增长73.3%;移动电话63.58万部,增长70.8%。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08.4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52500户,其中宽带网用户34450户,比上年增长135.4%。 供水设施不断完善。三水厂二期20万吨工程已建成;南片水厂进村入户工作在加快推进,其中二期配套管线工程已投入运行;江东水厂应急工程和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已展开;全年完成已建住宅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万户;供水干管累计总长达550公里;日供水能力已达75万吨。 环保设施日益完善。投资1.6亿元的东片排污二期管网工程已基本建成;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建成;投资5亿多元的东片污水处理厂首期日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工程等已开工建设;投资1.8亿元的萧山区城市垃圾焚烧发电供热工程进入环评阶段。污水干管长度累计达160公里。城区污水并网率达76.0%,日纳污量为11万吨。 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省重点工程50万伏杭兰输变电工程降压至22万伏萧合线通电;22万伏凤凰变,11万伏许贤变、翔凤变、霞江变、梅西变,3.5万伏楼塔变等工程竣工投运。合计增加变电容量58.4万千伏安,总容量达263.2万千伏安 。 全年区、镇两级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9亿元,累计投工785.69万工,完成土石方647.58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塘建设27.8公里,完成骨干河道疏浚187公里,清理河道952公里。完成标准农田建设24667公顷,实施造田造地333多公顷,土地整理10706公顷,新增围垦土地130多公顷。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4.10万千瓦,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1.95万千瓦,增长6.1%。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区相继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二期教育发展等工程进展顺利。城区及高中学校的新建、迁建、扩建的“教育二期发展工程”进展情况良好,萧山电大、区二中、区十一中、朝晖中学等迁建及金山学校、虎山路初中新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八中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区三中项目正办理土地报批手续。另外全区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31个项目建设顺利,其中区十中、高桥初中、临浦镇中的迁建、新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高中段教育中,区十中、区十一中、区十二中以国有民办机制运作,区六中以民办公助机制运作。目前高中段民办班比重占26.0%,幼儿段教育民办园占76.3%。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底,全区有198所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8%;有小学183所,在校生89696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有初中52所,在校生51508人,初中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9.99% ;有高中15所,在校生32563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的比率达86.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6514人参加高考,有5894人上线,其中902人上重点线,总分平均分列杭州地区第一。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农民适用技术培训率和职工教育全员培训率分别达到38.5%和36.0%。萧山电大在校生6000多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9968人次。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在读人数突破10000人。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9.2%,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重视,现已基本得到解决。至年底已有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强镇1个,浙江省教育强镇16个,杭州市教育强镇20个,教育强镇覆盖率86.4%,处全省领先地位;国家、省级重点(示范)普职高10所;省、市级示范初中6所和8所,省、市级示范小学7所和23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和23所,省、市级示范成人学校9所和6所。 《萧山日报》日发行量达2.5万份,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19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建有1.4万多个座席的体育场和能接纳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文化广场、萧山歌剧院等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完成改建,萧山医院引入民资建造,区第一医院改扩建启动。抗击非典战绩喜人,翻译-人员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卫生宣教逐渐加强,公共卫生意识得到提高。新创建省级卫生镇2个,累计有17个镇、街道创建为省、市卫生镇。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及食品卫生的管理、监督力度。全年组织无偿献血15430人次。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76个,病床3108张,翻译-卫生技术人员3956人,其中医生1762人。 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卫生部门与慈善总会推出“慈善助医”活动,发放2000张助医卡为特困、低保人群提供助医服务。各级医院积极规范诊疗行为,并提供外配处方,简化就医流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7.9万人,参加率90.7%,累计筹集合作医疗经费3700万元。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6 元,比上年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419元,比上年增长14.9%,恩格尔系数降至0.338。农民人均纯收入7960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6573元,比上年增长11.8%。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09.10亿元,比年初增加34.95亿元,增长20.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8066元,比年初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3.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5平方米。 城区绿地面积10.84平方公里,建城区绿地率31.1%,绿化覆盖率36.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9.5平方米。 在萧山即将胜利完成“九五”计划、着手描绘“十五”发展蓝图 的关键时期,在由提前实现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 表”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 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启动了“双思”、“三学”十大战略工程,力 求从事关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再创发展新优势, 为萧山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这十大战略工程充分体现了萧山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基础性、全局 性、前瞻性和先导性。它集中反映了萧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 内在要求,反映了百万萧山人民的共同愿望,也充分体现了萧山“十 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因此, 它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实事工程;既是一项跨世纪工程,也 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倾全市之力,集全民心智,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促进十大战略工程早日完成。 只有认清形势,才能筹划未来。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 “九五”时期的快速发展,萧山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了,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人民生活提前实现小康。但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 结构调整的大趋势,面对国内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大 环境,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 角洲加快发展的大格局,萧山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 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必须抓住机遇,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 调整。 在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方面,我们要通过加快实施高科技产业发 展和企业上市培育及招商引资工程、省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 程、市场建设工程、旅游开发建设工程,来有效改变第一产业基础地 位不稳、第二产业技术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全面提高 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进国民经济和 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调整地区结构不合理方面,通过加快实施南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工 程,合理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和地区经济协 调发展。在调整城乡结构不合理方面,通过加快实施新区和副城区建 设工程,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转变城乡 二元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实施教育发展工程、跨世纪人才高 地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及环境治理工程,力求在科技创新和 体制创新上,为萧山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机制;在基础设 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促进萧山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提高萧山人民 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萧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 十大战略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实施好十大战略工程,萧山经 济社会发展就能步入全新境界。它的实施向我们昭示: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萧山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所追求的全面发展,是有质量、有 效益、有竞争力的发展,是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城乡同步的发展, 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相互促进的发展,是以民为本、为民造福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 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大战略工程必将调动和凝 聚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聪明才智,踊跃为萧山现代化大 厦添砖加瓦,共同谱写跨世纪发展的辉煌乐章。2000年12月27日 萧山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翻译强项
陪同口译、现场翻译、同声传译、新闻发布翻译、新闻发布口译、商务谈判翻译、商务谈判口译、大中型会议翻译、大中型会议口译。 中文翻译英语、中文翻译日文、中文翻译韩文、中文翻译德文、中文翻译法文、英文翻译中文,日文翻译中文,韩文翻译中文,德文翻译中文,法文翻译中文、法规、条例、公约、判决书翻译、公文、合同、章程、协议、公证书。标书翻译、资产评估、地产评估、审计报告、无形资产评估、可行性报告、土地评估、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人事、财务、销售、市场、公函、年报、证券、投标、技术规范、信息技术、操作说明书、招标投标书、商业计划书、信用证、操作手册。信函、企划、意向书、简历、邀请函、简报、营销资料、培训资料、大型项目招标书、产品说明书、目录手册、安装手册、使用说明书、工程标书、技术标书、商业标书、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经济贸易、个人简历、入学申请、求职申请、学历证书、户口本、证明材料、公证书签证、推荐信、往来信件、委托书、国际证明 等翻译。
客户群体 |
美国通用汽车 三星 科勒 日本小松 上海宝钢集团 卡西欧 法国标致雪铁龙阿尔斯通 更多... |
翻译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