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文化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全市海岸线长达909公里。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2度左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空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已开通至韩国、日本、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国际航线;国内航线联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海口、大连、沈阳、哈尔滨、成都、昆明、武汉、济南、西安等20多个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个。海上,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港口货运联网,并有开往韩国群山市、釜山市的国际海上客轮;国内有直达大连、天津、秦皇岛、旅顺、营口等地的客轮、滚装轮、快船。陆上,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客车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佳木斯、西安等城市,并可中转全国各大城市;公路有烟青一级路,烟威高速公路,国道、县乡公路网络密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烟台经济发展 一、 园区概况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3月20日动工建设,管辖面积2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建区20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2004年,完成GDP202亿元、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分别比去年净增62亿元和10亿元,增长44.5%和41.8%。 至2004年,累计兴办外资项目900多个,合同外资额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其中,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3个,美国通用、韩国LG、德国汉高乐泰、日本三菱等3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进社区落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46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2亿元,建成区内全部实现“九同一平”,配套水平大幅提升;耀华国际学校、涉外医院、彩云城等一批公益、商贸设施相继投用,海滨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启动,区域承载力不断增强。 建区以来,始终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同步推进,遵循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先后实施了以改善空气环境为主题的“蓝天计划”、保护金沙滩海岸的碧水项目、创造安静空间的“宁静工程”以及以清洁生产为指导的污染物源头削减和总量控制等工作。在环境管理方面开发区还主动接轨国际通则,2000年9月,建立了区域IOS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二、 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 为统筹考虑烟台开发区的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和高度集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园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园区内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2004年7月编制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先进示范性,规划编制工作组对国内外生态工业 园的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烟台开发区特色的生态工业园的模式和构架,并进一步进行了调查和现场考察,建立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库,提出了科学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模式和方法,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逐步建成拥有“一港(八角货运港)、二区(生态工业区、沿海生态旅游区)、三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IT产业基地与海洋产品加工基地)、四中心(物流中心、废物资源化中心、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经济繁荣、技术先进、交通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外向型国家级城市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烟台开发区以第二产业为核心,以第三产业为龙头,以第一产业和其它配套行业为基础,通过园区内以及与区外或一些虚拟园区的中间产品、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而实现物质循环,通过能量、废水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园区工业生态链(网),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进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物质交换和供需关系离不开信息网络的链接,创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都是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完成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反馈也构成了一条信息生态链。 烟台开发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化纤纺织、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生态旅游和港口物流为龙头的特色产业群,注重选择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特别是做好废水处理和清洁能源开发两方面的工作。通过产业链条,各种资源、技术、信息流和价值流在三大产业之间流通和交换,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烟台开发区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为园区建设设计出四个大的产业链,即电子信息产业链、机械加工产业链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制药工业四个产业链。 在保障措施方面主要有组织机构、生态工业园管理制度、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 建立生态工业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经济、建设、规划、环保、财政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生态钢铁园领导小组是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决策机构,统管生态工业园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 在管理制度方面,依照国家和烟台市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安全、简便、公平、合理的原则,完善生态工业园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项目、土地、人员、日常管理制度,做好生态工业园企业的物业管理,帮助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在支持和保障体系方面,建立规范化的信息管理程序和有计划的信息管理体制,推动信息在生态工业园内外的及时交流,信息的发布、反馈、更新、验证应向高科技快速反应方向发展。通过企业孵化器、清洁生产等手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降低企业的创业奉贤,提高企业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 在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监督保障体系方面,通过建设生态社区、创建绿色学校、开展文明消费活动、义务植树、垃圾分类收集等活动将公众社会生活融入工业园的整体发展过程,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文化素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宣传册、海报、培训班、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普及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知识和文化。 三、 烟台开发区实践循环经济情况 (一) 企业循环经济实践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调控等措施,目前我区已培育多家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型企业。 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将纯水制备工艺由电渗析改成反渗透后,产水率提高10%,年节水20万吨。纺丝工艺污水经处理全部用于冷却工序,辅助设备冷却水改进循环工艺,回用率提高到80%,年可节约用水22万吨。单独收集反渗膜产生的废水,回用于锅炉水膜脱硫除尘,年可节约用水6万吨。 张裕公司和法国卡斯特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处集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点。在这个示范点内,以葡萄园生长出的葡萄为原料进行高档干红、干白葡萄酒酿造,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浇灌葡萄园,蓄水池收集剩余处理水用于养鱼,产生的污泥和果梗、果皮回填于葡萄园充当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产生的果核为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原料。 汉高乐泰公司和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注重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尽量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乐泰厌氧密封胶等系列产品在设计过程和原料采购过程,超前考虑胶的环保性能;东岳汽车生产的雪佛兰轿车,通过了质检总局的3C认证及低污染排放小汽车审查。 正海电子网板公司和华润厚木公司等公司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贮存于中水池,回用于绿地浇灌和冲厕,年回用中水30万吨。 华玉酒店和阳光酒店全部采用太阳能,率先实践节约能源的理念,酒店内洗浴、餐饮等全部利用太阳能,其中华玉酒店建设了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利用工程,项目正常运行后年可节约能源约5万吨标煤。 (二) 区域循环经济实践 1、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前置管理,杜绝污染项目进区 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建设部门将环保审批意见做为建设项目开工许可条件之一,区卫生主管部门将环保审批意见做为医疗卫生机构审批的前提,规划、工商等也都将环保审批意见做为项目审批的前提。充分利用现有建设项目信息库,推荐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建设项目“三同时”现场督察。对已进入施工阶段的项目,进行施工过程全程监督,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通过“三同时”督察发现有污染生产工艺,依法予以查处,要求立即补办相应环境影响审批手续,并严格监督。 2、 大力实施“绿色招商” 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规模、品牌优势,通过加快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培育优秀原料设备供应商,构建最具活力、互补性强、成长性好的生态工业网络。近几年,围绕鸿富泰电子、浪潮LG手机、东岳汽车等项目,加强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培育机械汽车和电子两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配套发展——再配套发展——高层次配套发展”的良性互动效应。目前鸿富泰工业园和汽车工业园已入区企业50多家,待入区企业200多家,逐步形成了循环工业链网。 3、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促进资源合理循环利用 (1) 建设“资源再生加工区” 启动占地3.2平方公里的资源再生加工区。2003年下半年,国家商检部门将该园区所依托的烟台港,定为山东省废物进口定点港。2004年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为“第七类废物定点加工利用单位”。同济大学确定在园区成立全国第一家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韩国政府每年将向该院提供部分科研经费。目前,入园企业36家,注册资本1.2亿美元,待入园企业20家。涉及废旧五金、塑料、钢铁以及海产品下脚料等再生产品加工再利用领域。 (2) 推行建筑中水工程 大力推行中水工程,烟台开发区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作为生态工业园建设优先工程,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加快推进。出台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中水工程建设管理(试行)部分》。截止目前,蔚蓝海岸住宅小区、新时代大酒店等8家单位建筑中水设施已投入运行,碧海云天小区、锦江酒店等10个项目中水工程已开工建设。这些工程建成后,年可节约用新鲜水150万吨,能有效缓解全区水资源短缺压力。 (3) 粉煤灰综合利用 以华鲁热电厂和西部热电厂为核心,以粉煤灰、炉渣(6.48万吨/年)为主要原料,结合正海电子网板公司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1430吨/年),借助现行成熟的炉灰渣生态制砖技术,培育了华剑建材、高合硅塑等5家利用炉灰渣与其他废物生产建筑材料的企业,年生产标转5000万块。 (4) 西部热电建成投产后,产生的冷却水首先被芳华海珍品公司用于高档水产品养殖,芳华海珍品产生的废水被海源建材公司利用。西部热电产生的粉煤灰和灰渣直接密封输送至海源建材公司制造粉煤灰转;芳华海珍品生产过程中年可节约能源约500吨标煤,海源建材通过废物再利用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50万元。 4、 推动区域清洁生产 管委会出台了烟台开发区《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优先选择20家企业进行试点工作。已有金河实业、华鲁热电等6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其中金河实业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终期报告。西区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联合一体化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政府积极宣传发动和协调,统一选取审核机构,合理安排审核进度,共同确定审核目标。目前此8家企业已共同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培训工作。烟台开发区将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区企业范围内分行业开展工作。 5、 实施区域共享机制 宏观方面,通过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园区共享。把污水处理厂、热电厂、废物处理场等城市建设项目推向市场,挖掘城市建设资产的效益,为园区其他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打下良好基础。微观方面,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把关,从源头灌输区域共享理念,切实将单个企业审批管理与区域集约发展统筹考虑,进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鸿富泰精密电子作为烟台开发区今年建设的重点项目,在项目审批及建设过程中,寻求区域经济、社会和环保和谐发展模式,既推进了项目进程,又拉动了西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西区部分水产企业统一供应纯水、海水资源,减少企业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套。 6、 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建设 初步开发完成了生态工业园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全区固体废物交换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培育废物商品化交换市场。对园区各组织物质代谢、能量流动等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对园区捏的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副产品交换、能量梯级利用、废物回收再用、生态技术应用、设施共享等进行咨询、分析和预测等。 7、 生态文明建设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以建设生态细胞工程为重点,以创建绿色社会为目标,以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工业企业等为对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与环境宣教紧密结合,开发区一中、第八小学、耀华国际学校等单位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将生态理念渗透于居民日常生活之中,以蔚蓝海岸小区为典范,开展了创建省级生态住宅小区活动,在社区绿色功能配置、住宅绿色装修、居民绿色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全区建筑工地开展“营造安静空间、创建绿色工地”活动,要求各建筑施工企业承诺遵守建筑施工现场的环保规定,自觉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 烟台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 新译通翻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 我公司已设机构如下欢迎就近垂询: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