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
东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距香港36海里,南与澳门陆地相连,北距广州市140公里。珠海市陆海总面积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87.8平方公里,共拥有146个岛屿,享有“百岛之市”的美誉。截至2002年末,珠海市共有常住人口123.35万人(新口径),其中户籍人口78.52万人。珠海市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近35万人,是广东侨乡之一。
珠海于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珠海市现辖香洲区(中心城区)、金湾区、斗门区3个行政区。设有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临港工业区、横琴经济开发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五个经济功能区。经国务院批准跨境工业区已于2003年12月9日奠基。
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英才。中华民国第一位内阁总理唐绍仪,华南地区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杨匏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省港大罢工)的领导人苏兆征,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担任过第一任驻美副公使的容闳,被誉为“中国第一企业家”的唐廷枢,创办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的徐润,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打冠军容国团,中国近代最富有传奇色彩,集画家、诗人、和尚、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的苏曼殊等许多近现代名人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珠海建市和设立特区后,根据中央关于经济特区要发挥“排头兵”和“试验地”作用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努力奋进,始终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从建设大经济区域的战略高度,进行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对外开放,把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主要路向,并坚持外引内联相结合,努力发展特区的“窗口”作用;实行“科技兴市”战略,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把珠海建成高新科技产业基地;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胆地在一些领域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珠海市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从1979年至2002年,珠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44%。2002年达411亿元,成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之一。2002年珠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4000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珠海经济发展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在北纬21°
48′一22°27′、东经113°03′一114°19′之间。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仅36海里,最近的牛头岛相距仅3海里;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距广州市约140公里。
珠海市区内陆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山、海、丘陵与平原。地势平缓,倚山临海,海域辽阔,百岛蹲伏,有奇峰异石和秀美的海湾、沙滩。内陆由凤凰山、将军山两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构成。最大的海岛是三灶岛,面积约78平方公里。陆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划。滨海冲积平原由西江和北江冲积物聚成。珠江口外海滨滩涂辽阔,水下滩地向岸外缓慢坡降。内陆以丘陵为主,占58.68%;平原次之,占25.5%;水域占15.9%。海岸线、岛岸线长690公里。内陆最高的凤凰山,海拔437米,海岛多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峰是二洲岛上的凤凰山,海拔437米。主要矿产资源有水晶、铁、钨、锡、锰、钾长石、优质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红壤、石质土、滨海沙土、盐渍沼泽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门、金星门、坭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前山水道、湾仔澳门河段、南水沥等,总长135公里。珠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年平均气温22.3℃,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为1770.4毫米,其中4--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6%。
建国后,经过多次建制的调整。珠海的陆地面积由1953年的6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97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至1990年为陆地面积15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135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入珠海市),有大小岛屿146个,总人口60.2万人。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称“前山寨”,既是军事要塞,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务。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1951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特区面积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为县一级建制。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范围包括香洲区、斗门县和三灶、万山、平沙、红旗、淇澳、珠梅港、横琴六个管理区。
珠海地处海边防,历史上都是军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军与宋军交战之地。明天启元年(1621)官府为“制澳夷”(指占据澳门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称“前山寨”,设参将府,派陆、水兵近2000名驻守。17世纪中叶,万山、东澳海域是外敌入侵、战乱频繁之地,在东澳岛建立铳城,派兵守备。清朝初年,清政府实施海禁,对澳门严加防范。清道光年间在淇澳岛设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任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沿海查禁鸦片,率兵到香山县前山寨视察,加强这一地区布防,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41)在北岭狮子山筑炮台,派兵驻守。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关,依据中葡北京不平等条约,开设拱北口岸。前山寨驻军减少,城池逐渐成了贸易墟市和民居。
澳门原属香山县辖,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纪中叶,葡萄牙先后在澳门修建炮台。鸦片战争爆发,葡萄牙为英国提供炮台,攻我关闸,入侵拱北,清军败退,第一次失去对澳门地区的军事控制权。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马喇为扩张土地,开辟驰道,恣意践踏前山农田和毁坏坟墓,为龙田村农民沈亚米所杀,葡趁机挑起战争,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领澳门望厦村;清咸丰元年(1851)侵占凼仔岛,清同泊三年(1864)侵占路环岛;清同治六年(1867)侵占沙梨头和沙岗等村;清光绪五年(1879)侵占龙田村;清光绪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签订所谓四款“中葡会议草约”;同年12月在北京签订所谓“中葡条约”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关闸,这是葡萄牙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
珠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既是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的门户,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前哨阵地。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战船入侵淇澳,淇澳人民奋起抗击,毙敌4人,迫使侵略者投降,赔偿白银3000两;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国战船由九洲洋驶至澳门关闸,突然开炮,强行登陆。当地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击沉英舰数只,击毙英官兵10余名,缴获炮弹200多发。英军只好向九洲洋逃遁。随后英人又欲侵犯前山,香山知县吴恩树用8艘船堵塞内河隘口,林则徐又增设各路兵共8000名把守,致使英舰不得逞而退却到磨刀门及伶仃洋。此次关闸和前山抗英之战,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首次胜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珠海人民为保卫疆界自发成立“香山勘界维持会”;其后,更多志士仁人走上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珠海人民又率先投入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珠海东岸、南屏、上栅等地农民运动兴起;1924年叶剑英在香洲组织、培训的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独立团,在平定军阀叛乱,参加广州起义和北伐战争均起过重要作用。1938年日军占领三灶岛,屠杀岛上同胞3000余人,修建军用机场,以此作为侵略华南的基地,珠海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先锋队,1939年3月,在南屏建立珠海地区第一个“联中”党支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派谢立全、谢斌到五桂山、凤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队伍,开展反霸除奸斗争,并粉碎了日军的武装侵略。1950年,珠海人民参军参战,奋勇支前,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珠海陆地和全部海岛。
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名人,有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人物,也有影响重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体育家。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1931—1934年为实施中山模范县计划,回到家乡先后担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和中山县(模范县)县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批会员郑仲(南屏人),他倾心革命,悉力相助孙中山,为发动国内起义筹措急需资金,受到孙中山称赞。中共五届中央委员杨匏安(南屏北山人),是五四运动时期华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三灶人),是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中共中央五届政治局委员苏兆征(淇澳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领导省港大罢工,给港英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唐家鸡山人),建校后,他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等学科的毕业生并送美国留学。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担任过中国第一任驻美副公使的容闳(南屏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和教育家。他为国服务六十年,致力于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状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振兴经济,参与引进先进机器,首倡和主持了中国官派青少年出国留学事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生唐宝锷(唐家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士敏土厂)。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唐廷枢,创办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矿——开平煤矿,建造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主持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车(“龙号”火车头),编辑中国第一部英汉词典,被誉为“中国第一企业家”。与唐延枢合作创办第一家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第一家民营机器印刷厂(同文书局)、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的徐润。创建中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上海大新公司)的蔡昌(金鼎外沙人)。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容国团(南屏人)。中国近代集画家、诗人、和尚、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的苏曼殊(沥溪人)。曾任民国内阁外交总长的梁如浩等等。群星灿烂,为世人瞩目。
珠海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商家看重。据历史记载,在明代,其海域是外国商船进人广州的必经和停泊之地。明中晚期,浪白(今南水)、十字门(今湾仔东南面)是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停泊的外港。在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554-1558),安南、占域、暹罗诸国商船,云集浪白等海域。清嘉庆二十五年(1802),外国商船停泊在外伶仃岛海域及唐家金星门,船只最多时达一百多艘,金星门一带成为商品交易市场。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船只入侵淇澳岛,妄图侵占该岛作为贸易据点。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实施“新政”,鼓励华侨实业家回国投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邑人王诜和美国侨商伍于政计划集股在香洲开埠,于1909年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两广总督张人骏亲临香洲参加开幕典礼。开埠一段时间,商业兴旺,有大小铺户一千多间。清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批准香洲成为自由港,后因香洲火灾和受外国厦利士税务司的阻挠而未能实行,使投资者转移资金,香洲成为一片废墟。近代先哲唐廷枢、唐绍仪、孙中山等亦曾先后计划在金星门一带建港口开商埠,但因各种历史原因而未能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为加强边防建设,发展渔农业生产,政务院批准设置珠海县。经过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三级政权,发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改造稻田,修造渔船,改善交通,建设能源,兴办工业,渔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善。但由于珠海地处边防,在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层层设防,自我封闭,人员进出查问很严,农渔产品向港澳出口受限制,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鼓励港澳商人合作投资造船,发展渔业,成为省内渔船装备最好、渔产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这一政策被视为“依靠老板,发展生产”而受到批判。60年代初,珠海边境经济困难,边境地区人心浮动,不少群众外逃港澳。1961年,根据珠海渔农产品“全为港澳所需”的传统历史习惯,省委决定“开放边防口子”,允许部分社员赴港澳出售农渔产品,允许湾仔花农到澳门卖花,允许从港澳购买少量生产生活资料;1963年省委批准实行“小额贸易”,允许生产队的农渔产品运到港澳出售,并规划部分地区实行对外开放……这些有限的开放政策,使边境地区的经济一度得到发展,生产呈现生机,外流人员回归,人心逐步稳定。但刚迈出步子的时候,又把这些开放政策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受到批判。结果“边防口子”关闭,小额贸易停止,大片经济效益高的花地、传统经济作物地改种水稻,渔农产品出口锐减,错过了开放搞活经济的机遇,经济徘徊不前,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珠海县是一个只有12万人口,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县,全县仅有造船厂、农机厂、渔网厂、食品厂等十几家工厂。从1953年建县到1978年,经过25年的探索和建设,珠海的经济建设比建县初期有大发展,但只是局限在以农渔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亿元,财政收入700万元,25年的城市建筑总面积仅36万平方米。珠海县的所在地香洲,还是仅有一条街、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边陲小县城。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经济特区,这对充分利用珠海优越条件,促进珠海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区是政策开放的基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特区的战略任务是: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政策上给予特区许多优惠:如放宽审批权限,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免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费等等。经过珠海人民的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艰苦创业,使特区的经济迅猛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80---1985年为初创时期,主要是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明确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培养人才,积累资金。1984年邓小平视察特区,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经过这5年的努力,特区以“七通一平”为中心的特区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海、陆空相结合的交通网已初步建立;水、电供应已基本满足特区建设的需要;邮电通讯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并制定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优惠措施和法规;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改善了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金额越来越多,一批外向型重点工业项目上马,逐步建立起以电子、轻纺、食品、建材等四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工业的带动下,全市各行各业都竞相发展。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45亿元,比1980年增长1.75倍。其中工业增长3.2倍,农渔业增长31.9%;财政收入增长3.7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珠海不但改变了过去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而且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86--1990年,为建立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初创阶段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适应国家治理整顿时期,开拓特区经济。广泛开展外引内联,建成一批骨干工业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使特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以特区为中心,带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加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到1990年,从国外引进设备4万多台(套),其中1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线80多条,引进先进技术项目133项,共签订合同4000多宗,实际投资12亿美元,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起外资企业500多家,内联企业380多家,投资额近6亿人民币,办起农渔业出口商品基地120多个,形成以电子、食品、轻纺、建材、和外向型农渔业为主的经济体系。1990年与1979年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41.2亿元,增长16.38倍,外贸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增长68.9倍,财政收入增长55.9倍,市区人均住房面积12.8平方米。并提前十年实现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90年代,珠海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努力增创新优势,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把引进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上,把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西部地区,致力于建设道路、港口,发展高科技企业。这一阶段又使特区经济建设推向更快的速度发展。1990年,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珠海国内生产总值递增67.4%,居全国城市的第4位。国民收入递增63.3%,居全国城市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年总值高达22546元,居全国第2位;人均国民年收入13411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财政年收入2504元,居全国第2位;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25407元,居全国第2位。职工年收入4791元,人均年收入2671元。人均住房面积达17.1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368千瓦/小时,燃气普及率达龄69.6%。人均铺设道路13.7平方米。建成的珠海机场、珠海港两个2万吨级泊位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珠诲大道等高级道路240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年客运总量达1.27亿人次。邮电通讯事业发达,人均年邮电总量824元,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8.1部。水电和燃气基本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入均年供水量275.1吨,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严22%;入均用电量3190千瓦时,比平均水干高60%;人均年燃气供应量179.2立方米,比平均水平高1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7%,居全国城市第4位;人均绿地面积53.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清洁卫生人员40.7人。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城市先后被国家、省有关部门授予“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城市”、“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征兵工作全优城市”、“园林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城市”等多项殊荣。
珠海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