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普陀区翻译服务提供商----新译通翻译公司设北京翻译公司和上海翻译公司提供英语翻译 日语翻译
认识普陀: 普陀,佛教《华严经》中“一朵美丽的小白花”之意。她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是舟山市的一个市属区。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5个,有人居住的有32个。全区辖7镇4乡3街道,区治沈家门街道。总人口31.9万人,面积672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69.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458.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是海洋大区,陆地小区。 普陀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全国沿海要冲、舟山渔场中心。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面临辽阔海洋,与台湾基隆港、日本长崎港、韩国仁川港相对。自然资源丰富,渔业发达,港口优良,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素有“东海明珠”之称。 社会事业跨上新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初中入学率、初中升高中比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5%、96.79%和43.5%,分别比2002年提高0.1、11.34和13.9个百分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四年引进各类人才648名。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新建图书档案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广大群众综合素养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走在全国前列。卫生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健康指标全省领先。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2006年全区参保率为85.75%。民政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殡葬改革全面实施,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双拥共建广泛开展,征兵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继续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消防、统计、土管、质监、盐业、电视广播、档案、气象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坚持统筹兼顾,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拓宽渔农民就业领域,把就业培训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区职成教中心,四年共培训渔农村富余劳动力23593人,新增就业城镇6851人、渔农村123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1%以内。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帮扶救助工作,积极改造困难户危房,努力安排残疾人就业,目前全区共结对困难户1500户,已享受低保困难户2714户、共计4627人。改善渔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村庄示范整治,四年共建成小康示范村8个,完成行政村环境整治52个。覆盖城乡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形成了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渔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廉租房和司法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23元和8321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4.1%,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力建设“五大基地”,全面建设“平安普陀”,努力缓解资源要素的制约,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经济跨越式发展,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综合实力显著的提高,“十五”计划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全区经济增速快于“九五”时期,经济总量比“九五”末翻了一番,人均GDP实现了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2005年,普陀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4亿元,比2000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比“九五”时期高出5.1个百分点,高出 “十五”计划目标3.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市同期增速;人均GDP达到26284元,比2000年增长99.2%,年均增长14.8%,比“九五”时期高出5.5个百分点,按现行汇率、户籍人口折算,2005年人均GDP为3245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为“十五”发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意味着我区经济实力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大需求全面提升。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增幅均超过“九五”时期,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25.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85.8亿, 是“九五”时期的2.32倍;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8620万美元,年均增长39%,增速超过“九五”时期1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9亿元,年均增长13.9%,超过“九五”时期平均增速。 三大收入全面增长。政府、企业、居民三大收入大幅增加,社会财富更加殷实。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五年来,全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8亿元,年均增长19.2%,超过计划目标7.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6.2%上升到7.3%;企业效益全面提升,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亿元,经济效益考核得分204分,比2000年提高了77.4分,考核得分由全市最低跃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26元和711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8.1%和51.9%,年均分别增长12.2%和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分别增长11.0%和7.5%,超过5%的“十五”计划目标,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6.1和4.2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质量有所提高。 我区“十五”计划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性任务,推动全区经济量的持续扩张和质的不断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0∶31.2∶34.8演变为2005年的17.8:38.4:43.8,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不断上升。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0年的36.4∶23.3∶40.3调整为2005年的28.3:27.0:45.7,一产从业人员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 海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海洋经济为重点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发展良好,推动全区经济量的持续扩张和质的不断提高。区域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港口工业、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物流等特色优势进一步凸现,“五大基地”已初步形成。2005年全区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61.5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为73.2%,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渔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渔业生产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效益型的现代海洋渔业路子,大力拓展远洋捕捞,积极开辟国外新渔场,形成了一支有较好装备、相当实力的远洋船队,全区现有远洋船只138艘,比2000年增加17艘;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建成了一批浅海养殖、深水网箱等特色养殖基地,全区养殖面积达到6.03万亩,比“九五”末增加了1.65万亩。大力实施“减船减人”、“转产转业”计划,适度压缩国内捕捞,五年来,全区累计报废拆解渔船1001艘,分流捕捞渔民5581人,国内捕捞船队和捕捞队伍更加精干高效。2005年渔业总产量49.34万吨,比2000年减少9.4%;渔业总产值29.42亿元,比2000年增长17.5%。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业、国内捕捞业在渔业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8.88:4.39:86.73调整为15.47:7.8:76.73。农业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茶、水仙花、花卉苗木和水果基地。2005年全区渔农业总产值31.45亿,比九五末增长13.5%。渔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全区渔农业从业人员为5.03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48万人。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生产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提升改造水产、船舶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重化工业,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步伐加快。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为26.98亿,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6.3%上升到32.1%,工业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大关,工业产值达到110.9亿元,是2000年的3.7倍,五年年均增长29.8%,比“九五”时期高出19.1个百分点;以水产加工业和船舶工业为代表的港口工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全区港口工业产值达91.32亿元,年均增长32.9%,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82.3%;水产加工业产值达到71.51亿,是2000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5%,且水产品精深加工比重逐步提高;船舶工业更是突飞猛进,2005年船舶工业产值14.56亿元,是2000年的9.14倍,年均增长55.7%。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比重为22.7%,比2000年提高9.2个百分点。区域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沈家门、勾山和六横等地引领全区工业高速发展,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行业也得到较好发展;工业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25.06亿,中远船务、海氏集团、万邦永跃、欧华造船、鑫亚船舶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陆续落户投产,成为普陀工业的中流砥柱。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7亿,年均增长46.0%,产值比重提升到68.3%,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5家,比2000年增加85家,产值上亿企业达到19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3亿元,工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27.5%。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达5.2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1.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多,2005年全区从事工业和建筑业人员为4.61万人。 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为36.8亿元,年均增长18.8%;服务业从业人员8.12万人,年均增加0.1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40.3%提高到45.7%,有力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按照“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海洋旅游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2005年,旅客接待量409万人次,是2000年的2.32倍,年均增长18.3%,其中境外游客5.2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6.7倍;创旅游收入26.42亿元,是2000年的2.86倍,年均增长23.4%。旅游节庆活动蓬勃发展,办节水平不断提高,舟山国际沙雕节、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整合和创新中得到发展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商贸服务业得到改造和提升。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9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为26.7亿和6.1亿,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9.3%;全区42个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42.71亿元,比2000年增长65.4%,其中舟山国际水产城成交额达到32.14亿,2004年被评为四星级国家级文明规范市场。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2005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2亿元和68.2亿元,分别为2000年的1.9倍和2.2倍。房地产业较快发展,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35.59亿元,其中商品房投资27.26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135.16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25.78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海洋物流业,港口开发快速推进,海运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916.7万吨。现有货运船只414艘,总运力达到52.75万载重吨,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5%。 三、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体制、机制、管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加快,深入实施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审批办证中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设立天办事中心、劳动就业保障中心、招投标中心,全面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全面实行部门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成立核算中心和采购中心,实施“四统一”,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工作,强化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六横岛产业发展规划》、《沈家门渔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一批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规划相继完成。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对全区列入改革的事业单位分别实行转企改制、撤消合并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企业单位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妥善解决改制企业后续问题。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民营经济在企业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产业组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广泛开展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积极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随着资本、劳动力和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信用普陀”建设稳步推进,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初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施,积极应对各种贸易壁垒,进出口增幅居全市首位。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05亿美元,年均增长39.0%,国民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9.4%。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2005年有出口实绩的生产企业45家,出口额达2.7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4.7%。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对外贸易伙伴达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年来,全区新批外资合同项目44个, 实际利用外资2239万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3倍。同时,口岸开放成效显著,对外合作稳妥发展,深入推进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和杭州湾合作与交流,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积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户籍、就业、就学等方面有效探索新政策措施,推进了城镇化发展,2005年,全区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53.8%,全区已逐渐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加速融合的城乡一体的新阶段。深入实施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暖人心,促发展”等工程,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新一轮新渔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建立了41个渔农村新型社区,完成6个示范村和25个环境整治村的建设和整治任务,“暖促”工程开展以来,累计培训渔农村劳动力16104人,新转移就业8362人。贯彻落实支农政策措施,高度重视 “三渔(农)”工作,对渔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全区财政支渔(农)资金累计2.7亿元,年均增长18.6%。同时积极规范涉农收费,免除农业税,减轻了渔农民负担,大力推进帮扶救助工作,加大对贫困村(户)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小岛迁,大岛建”战略,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步伐,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围绕建设“绿色普陀”,积极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纲要,生态区建设进展加快。全区已有2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一批生态建设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累计有6个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或正在建设,建成垃圾中转处理站6座,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整治,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面实施渔农村殡葬改革,促进移风易俗,节约殡葬用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取得新进展,耕地保护得到加强,建设用地清理工作成效显著;严格执行休渔制度,切实加强对无居民岛屿的保护和开发,编制了《普陀区无居民岛屿开发利用规划》,强化岛礁资源的保护,有计划地实施人工鱼礁工程,建立中街山列岛生态保护区;大力实施节电、节水、节地等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节约与合理配置。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十五”以来,全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比“九五”时期增长58.5%,一批水利、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设施明显改善,一大批交通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新建公路64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77公里,全区公路通乡率、通村公路等级率和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新建交通码头18座,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空并举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1小时岛际交通圈。城区建设不断加强,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市政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了城区东海西路、东港隧道、永兴隧道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完成了沈家门渔港亮化工程,鲁家峙跨海大桥、沈应线双向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北安公园、东港海滨公园等居民休闲公园建设工程。随着一批城市防洪、供水和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河道环境整治、卫生设施和园林绿化等生态工程的建成,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功能大大增强,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千库保安”工程加快推进,海岛饮水工程进展顺利;建成20-50年一遇的高标准海塘17条31.3公里,标准河道17条长29.7公理;滩涂开发力度加大,建设启动了东港二期、六横小郭巨、六横凉帽潭、朱家尖福利门等一批围垦促淤工程;港口建设不断推进,完成了沈家门渔港改造扩建工程,虾峙渔港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六横港口大开发大建设正如火如荼; 2005年末,城区供水能力达6万吨/日,煤气供应量280万立方米/年,燃气普及率提高到48.6%,公共绿地面积**104.41公顷,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 六、科教兴区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推动科技事业发展。2005年,区财政科技投入1387万元。五年来,累计完成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230项,专利授权数97项,科技成果37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立,加快了全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完善人才政策,多渠道积累人力资本,五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520名,全区拥有各类翻译-技术人才**万人,每万人口中翻译-技术人才数为**人。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基本建成以电信网和电视网为主的网络基础体系,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程度逐步提高。至2005年末,全区互联网用户3.2万余户;电话用户36.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15和21.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上升到4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到66.3部/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城区和渔民农村分别为98%和90%。企业广泛运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对产业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发展势头良好,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展开,党政网覆盖全区, “中国普陀”门户网站建成投用,办公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数字普陀”的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教育、财税、金融、宣传、公共服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09亿元,年均增长**14.6%,区级教育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21.7%。我区基本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95.94%,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普通高校录取率为77.1%。积极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师素质整体提高,教育装备明显改善,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区现有教育强镇8个,2001年就被评为省级教育强区。同时,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在渔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中发展了巨大作用,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积极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和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双建设、双整治”活动,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国庆50、55周年,建党80周年,迎香港、澳门回归等大型文艺活动,成功举办多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文化节;文化体育设施有较大改善,文广大楼、档案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标志性文化建筑和文化公园相继建成或完工,全区有8个乡镇街道获省东海明珠称号。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基层文化广播事业发展加快, 2005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都达98%。 加快推进应急指挥、疾病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公共卫生五大体系建设,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2005年,全区卫生事业费人均达到**37.5元,全区有卫生机构46个,卫生技术人员达1206万人,比2000年增长18.6%,每千人口医生数达1.66人,每千人口病床数达2.87张。卫生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4.9%,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38%,分别超过“九五”时期11.4和16.7个百分点。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 七、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渔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26和711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分别增长11.0%和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6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6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90元,年均增长10.7%和9.4%,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41.1%和44.5%下降到35.8%和39.1%,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消费支出比重逐步上升,消费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住房、汽车、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2005年末每百户城镇和渔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电****140和126台、冰箱99和80 台、洗衣机72和30台、空调37和5台、移动电话120和 120部、电脑32和5台,电瓶车(助动车)**辆。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4.5和30.2平方米提高到22.5和31.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十五”22平方米的计划目标。 以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为重点,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2%以内,全区培训资源得到整合,成立了区职成教中心,就业技能培训蓬勃开展。2005年,全区安置城乡劳动力5536人,其中失业人员1552人,渔农民3984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能力和覆盖面稳步提高。五年来全区各级财政累计社会保障支出2830万元,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220人,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9419和19200人。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区城乡有424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14137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6.4%和80%,全区12.48万渔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77.6%,为改善并逐步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五”时期是非常不平凡的五年,是辉煌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提高较快、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的时期,为“十一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制约逐步加大,城乡就业面临较大压力,海洋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统筹和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和薄弱环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力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普陀翻译的需求国内的翻译市场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的翻译市场份额以及超过了两百亿元。原来传统的依托大学语言院校的翻译机构已经日益被翻译-分工的翻译公司所取代,而外资公司入驻中国也对翻译质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为数众多的北京翻译公司和各类翻译社也对整个翻译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部分翻译公司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和“代理商”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使得客户的稿件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可正是由于这些众多游击队式翻译商的存在,让整个翻译市场的价格在不断的下滑。价格正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后期审核和控制所需的费用,也不对译员进行跟踪和考核。这些行为导致部分正轨的北京翻译公司也在质量控制流程和译员水准上大打折扣。虽然价格竞争使得客户在费用上受益,可最终却为客户和整个翻译行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新译通上海翻译公司某负责人的介绍,某知名机电类外资集团,其主要生产和销售机电类产品,正是由于选择翻译公司的不慎,被某家庭式翻译公司的低廉报价所吸引,而将1000多页的整个产品目录交付给其翻译。最后由于质量问题,不但上万本目录书籍被报废,整个企业进入国内机电市场的脚步也被推迟了整整一年。其直接损失高达数十万,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目前的翻译行业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淘汰机制,以维护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使正规上海翻译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最终让客户受益。
|
翻译地域:
深圳市:宝安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 |
翻译强项
陪同口译、现场翻译、同声传译、新闻发布翻译、新闻发布口译、商务谈判翻译、商务谈判口译、大中型会议翻译、大中型会议口译。 中文翻译英语、中文翻译日文、中文翻译韩文、中文翻译德文、中文翻译法文、英文翻译中文,日文翻译中文,韩文翻译中文,德文翻译中文,法文翻译中文、法规、条例、公约、判决书翻译、公文、合同、章程、协议、公证书。标书翻译、资产评估、地产评估、审计报告、无形资产评估、可行性报告、土地评估、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人事、财务、销售、市场、公函、年报、证券、投标、技术规范、信息技术、操作说明书、招标投标书、商业计划书、信用证、操作手册。信函、企划、意向书、简历、邀请函、简报、营销资料、培训资料、大型项目招标书、产品说明书、目录手册、安装手册、使用说明书、工程标书、技术标书、商业标书、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经济贸易、个人简历、入学申请、求职申请、学历证书、户口本、证明材料、公证书签证、推荐信、往来信件、委托书、国际证明 等翻译。
客户群体 |
美国通用汽车 三星 科勒 日本小松 上海宝钢集团 卡西欧 法国标致雪铁龙阿尔斯通 更多... |
翻译资料 |